拼音: | kè tǐ |
注音: | ㄎㄜˋ ㄊ一ˇ |
词性: | 名词 |
客体的意思
词语解释:
客体
(1) 哲学术语,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引证解释:
⒈ 指外界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
引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对於私人之交涉,与对於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
⒉ 指次要的人或事物。
引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日广西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
国语词典:
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网络解释:
客体
- 1、虚拟财产到底是不是“物”,能不能构成财产关系的客体在民法学界尚有争论。
- 2、视觉表象中的空间表象有利于促进传递性关系推理问题的解决,而客体表象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 3、主客体辩证法与阿多诺中介理论的内在精神旨趣是相通的,这是阿多诺文化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 4、一方面是由于混淆了犯罪对象的定义与性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是由于部份犯罪中的犯罪客体在功能上与犯罪对象重叠。
- 5、一名旅客体验后感叹,感觉买火车票又多了一道坎,犹如智力游戏一般。
- 6、法院的职务侵权行为是一种特殊侵权行为,此类侵权行为的侵权主体、侵权客体、归责原则、构成要件、救济方式等都与其他侵权行为有明显不同。
字义分解
- 拼音kè
- 注音ㄎㄜˋ
- 笔划9
- 繁体客
- 五笔PTKF
- 五行木
(1)(名)客人:宾~|请~|会~|家里来~了。
(2)(名)旅客:~车|~店。
(3)(形)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居|~籍|作~他乡。
(4)(名)客商:珠宝~。
(5)(名)顾客:乘~|~满。
(6)(名)对某些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的称呼:说~|政~|侠~。
(7)(形)在人类意识外独立存在的:~观|~体。
(8)〈方〉量词;用于论份儿出售的食品饮料:一~饭|三~冰激凌。
- 拼音tǐ,tī
- 注音ㄊㄧˇ,ㄊㄧ
- 笔划7
- 繁体體
- 五笔WSGG
- 五行火
tǐ
1.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2.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6.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7.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tī1. 〔体己〕①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②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与客体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