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塾
拼音: | xiāng shú |
注音: | ㄒ一ㄤ ㄕㄨˊ |
乡塾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乡塾
(1) 古代乡间学堂
英
引证解释:
⒈ 旧时乡里进行教学的地方。
引南朝梁任昉《齐明帝谥议》:“巖廊有搢绅之谈,乡塾无横议之士。”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朔六日》:“明时乡塾,正月朔六日开馆,十二月二十四日解馆。”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学之大小各有次第,乡塾散置民间,为贫家子弟而设,由地方官集资经理。”
网络解释:
乡塾
- 1、曾在当地本家办的乡塾里读过一些书。
- 2、自青少年时代起,在身为乡塾先生和书院山长父亲的督导下,林伯渠读书学习的范围非常广泛,对中国古代典籍、清末维新思潮都有涉猎。 ()
- 3、祖父胡祖伦上过几年乡塾,粗通文墨。
- 4、而且还仿照中国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取士,从乡塾到太学,都学习和使用汉文。
- 5、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 6、金圣叹从小聪敏过人,十岁进乡塾读书。
字义分解
- 拼音xiāng
- 注音ㄒㄧㄤ
- 笔划3
- 繁体鄉
- 五笔XTE
- 五行水
(1)(名)乡村(跟‘城’相对):~间|下~|城~物资。
(2)(名)家乡:~音|背井离~。
(3)(名)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由县或县以下的区领导:~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