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虫
拼音: | shí èr shí chóng |
注音: | ㄕˊ ㄦˋ ㄕˊ ㄔㄨㄥˊ |
十二时虫的意思
词语解释:
爬行类动物名。一名避役。蜥蜴的一种。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
引证解释:
⒈ 爬行类动物名。一名避役。蜥蜴的一种。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
引《太平广记》卷四七八引唐房千里《投荒杂录》:“南海有毒虫者,若大蜥蜴,眸子尤精朗,土人呼为十二时虫。一日一夜,随十二时变其色。乍赤乍黄,亦呼为篱头虫。传云:伤人立死。既潜噬人,急走於藩篱之上,望其死者亲族之哭。”
网络解释:
十二时虫
字义分解
- 拼音èr
- 注音ㄦˋ
- 笔划2
- 繁体二
- 五笔FGG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 拼音shí
- 注音ㄕˊ
- 笔划7
- 繁体時
- 五笔JFY
- 五行金
1.时间(对空间而言):~空观念。
2.时代;时候:古~。唐~。战~。
3.时间单位。旧指时辰,现指小时,即一日(一个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4.指规定的时间:按~上班。过~作废。
5.季节:四~如春。
6.现在的;当时的:~事。~兴。
7.时俗;时尚:入~。
8.副词。时常:~~。~有错误。
9.有时候:~阴~晴。
10.时机:不误农~。
与十二时虫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