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
拼音: | píng shuò |
注音: | ㄆ一ㄥˊ ㄕㄨㄛˋ |
平朔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又称'恒朔'。
引证解释:
⒈ 又称“恒朔”。我国古代历法家取月的平均日数为29.5日,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用这种方法定出的每月初一日叫“平朔”。这样太阳和月球黄经相等的时刻不一定在每月的初一。因此,日食有时发生在月终的晦日,有时发生在初二。
引宋周密《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宋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网络解释:
平朔
字义分解
- 拼音píng
- 注音ㄆㄧㄥˊ
- 笔划5
- 繁体平
- 五笔GUHK
- 五行水
(1)(形)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板|路很~。
(2)(动)使平:~了三亩地。
(3)(动)跟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槽|~列|~局。
(4)(形)平均;公平:~分|持~之论。
(5)(形)安定:风~浪静|心~气和。
(6)(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
(7)(动)抑止(怒气):你~~气。
(8)(形)经常的;普通的:~时|~淡。
(9)(名)平声:~仄|~上去入。(Pí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