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粟
拼音:qǐ sù
注音:ㄑ一ˇ ㄙㄨˋ

起粟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皮肤起鸡皮疙瘩。

引证解释:

⒈ 谓皮肤起鸡皮疙瘩。

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先摇银海眩生花。”
清王嘉福《粥厂谣》:“北风森寒肌起粟,胥吏重裘饱酒肉。”
鲁迅《故事新编·补天》:“伊诧异而且害怕的叫,皮肤上都起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

国语词典:

因寒冷、害怕或听到不适的声音,皮肤上所起的小颗粒。

网络解释:

起粟

  • 起粟 ,汉语词语,读音为qǐ sù ,意思是:皮肤起鸡皮疙瘩,出自《雪后书北台壁》。
    • 1、殇轻浮的挑起手指托起粟可桐的下巴左看右看。
    • 2、祝融却在一旁喝着闷酒,这杜康酿出的酒比起粟米酒更有韵味,醇香扑鼻,还透着一丝甘甜。 
    • 3、十方被他揉得浑身起粟,心头犯恶,但他依然冷静地道“普师叔,你在说什么呢,我听不明白!”。
    • 4、大多数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粟酒裂殖酵母的活性氧压力。
    • 5、林乐泉一把横抱起粟妙人,粟妙人故意失声惊叫,睡在隔壁房间的清莲不知道粟妙人房里发生了什么,在窗外问道“娘娘,你怎么啦?”。
    • 6、急迫的情况由不得我多想,我赶忙背起粟粟姐,在三藏的掩护下往楼梯跑去。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ㄑㄧˇ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FHNV
    • 五行

    [ qǐ ]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2.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3.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4.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5. 领取(凭证):起护照。

    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8. 长出:起痱子。

    9. 拟定:起草。

    10.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11.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12.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13.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起。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 拼音
    • 注音ㄙㄨˋ
    • 笔划12
    • 繁体
    • 五笔SOU
    • 五行

    (1)(名)谷子。

    (2)(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