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
拼音: | lǐ zhì |
注音: | ㄌ一ˇ ㄓˋ |
李贽的意思
词语解释
⒈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后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 1、后来,他还根据李贽的遗愿,为他的墓碑书写了碑额“李卓吾先生之墓”。
- 2、在所谓早期启蒙思潮中,由“东林派”和江右王学所代表的注重社会理性的思想路线与泰州学派和李贽所代表的浪漫化的思想路线共同构成了晚明思想史的复调格局。
- 3、曾是古代舶来货和外销产品出入泉州城的要道,是古代泉州繁荣的象征物之一;李贽故居则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地方,人文价值不言而喻。
- 4、盖焦、李之交至深,已到不拘形迹的地步,故李贽能时时不客气地向焦竑提出一些请求。
- 5、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
- 6、李贽学术归属泰州一脉,但他并未囿于泰州王学,而是以其特有的胆识直抒己见,基于其天地本源说提出自己的思想,从而使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有了一定的启蒙意义。
字义分解
- 拼音lǐ
- 注音ㄌㄧˇ
- 笔划7
- 繁体李
- 五笔SBF
- 五行火
(1)(名)(~子)小乔木;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普通水果。
(2)(名)(~子)这种植物的果实。
(3)(名)(Lǐ)姓。
与李贽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