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贤堂
拼音: | yí xián táng |
注音: | 一ˊ ㄒ一ㄢˊ ㄊㄤˊ |
仪贤堂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南朝梁武帝礼贤讲学之处。
引证解释:
⒈ 南朝梁武帝礼贤讲学之处。
引《梁书·武帝纪中》:“﹝天监六年九月﹞乙亥,改閲武堂为德阳堂,听讼堂为仪贤堂。”
《梁书·朱异传》:“﹝大同﹞六年, 异啟於仪贤堂,奉述高祖《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餘人,为一时之盛。”
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仪贤堂》:“梁武帝谦恭待士。 大通中,有四人来,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丐经年,无人知者,帝召入仪贤堂,给汤沐,解御服赐之。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旧事,了如目前。”
网络解释:
仪贤堂
字义分解
- 拼音yí
- 注音ㄧˊ
- 笔划5
- 繁体儀
- 五笔WYQY
- 五行木
(1)(名)人的外表:~表|~容|威~。
(2)(名)礼节;仪式:司~|行礼如~。
(3)(名)礼物:贺~|谢~。
(4)(动)〈书〉倾心;向往:心~已久。
(5)(Yí)姓。
(6)(名)仪器:~表|地动~。
- 拼音xián
- 注音ㄒㄧㄢˊ
- 笔划8
- 繁体賢
- 五笔JCMU
- 五行木
(1)(形)有德行的;有才能的:~才|~臣|~人|~者。
(2)(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礼~下士。
(3)(形)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弟|~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