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拼音:wén yán
注音:ㄨㄣˊ 一ㄢˊ

文言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文言wényán

(1) 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the literary Chinese;wen-yen

引证解释:

⒈ 华美之言。

《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
唐马总《意林》卷一:“文言华世,不中利民。”
唐刘知几《史通·补注》:“文言美辞,列於章句。”

⒉ 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对“质言”而言。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周公口语,辞句质朴,不加文饰……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仪礼》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条理细密,文字明白。”

⒊ 文章。

《北史·元伟传》:“及尉迟迥伐蜀,以伟为司録,书檄文言,皆伟所为。”
唐梁肃《修禅道场碑》:“汝,吾徒也,盍纪於文言,刻诸金石。”
章炳麟《文学总略》:“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⒋ 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蔡元培《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言上还有例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
巴金《家》五:“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而且写得很工整。”

国语词典:

华美的言辞。

词语翻译

英语
classical Chinese
法语
classique chinois

网络解释:

文言 (古代书面语)

  • 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这类"加工"主要有两种:
  • 1 省略。古代书写工具笨拙,书写十分费劲,下笔省略,注重简洁,是必然的。
  • 2 美化。书面语要求写得整齐和优美。
  • 对于文言(除元朝之后的通俗文章外),一般大众仅能读懂文章的大致主题,经过相关古汉语训练和学习的读者或专家才能完全看得懂。由于文言本身脱离口语使得文言历经千年仍能基本保持稳定。
    • 1、一读起文言文,他就有如堕烟海的感觉。
    • 2、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小姐”、“你的极虔诚的方鸿渐”。
    • 3、古文基础不,却偏要用文言写作,弄得不今不古,实在不像样子。
    • 4、李三才营谋起用袁化中、毛士龙,得分银八千两,皆汪文言过付。
    • 5、文言文,其实它就是一个字一个意思,商朝的时候,要记录,要刻下来。
    • 6、这些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写成的故事,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字义分解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yán
    • 注音ㄧㄢ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YYY
    • 五行

    (1)(名)话:~语|语~|格~。

    (2)(动)说:~之有理|畅所欲~。

    (3)(量)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诗。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