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
拼音:míng fǎ
注音:ㄇ一ㄥˊ ㄈㄚˇ

明法的意思

词语解释:

使法令严明。

明确的法令。

明显的规律。

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

通晓法令。

引证解释:

⒈ 使法令严明。

《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
《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

⒉ 明确的法令。

《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汉桓宽《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⒊ 通晓法令。

《后汉书·郭贺传》:“贺能明法,累官, 建武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

⒋ 明显的规律。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説。”

⒌ 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 汉建元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 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参阅《通典·选举一》。

《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
《宋史·选举志一》:“初,礼部贡士,设进士……学究、明经、明法等科。”

国语词典:

彰明法治。

网络解释:

明法

  • 明法科是汉、唐、宋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汉建元初令郡察人才,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此为明法的开始。唐宋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
    • 1、王猛下车伊始,便明法严刑,禁暴锄奸,雷厉风行。
    • 2、丁巳,幽州沙门刘僧绍聚众反,自号净居国明法王。
    • 3、古今立国之道,惟在整饬纪纲,修明法度,使内外相系,强弱相安,乃可巩固国基,争存宇内。袁世凯 
    • 4、张立勇说,这说明法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粗糙现象,百姓不满意,不排除里面还有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
    • 5、其制,常科,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书、三礼、三传;制科,由王亲试诗、赋、颂、策等。
    • 6、常科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科等五十多种,可谓包罗万象。 ()

    字义分解

    • 拼音míng
    • 注音ㄇㄧㄥ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JEG
    • 五行

    [ míng ]

    1.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3.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4.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5.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6.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7. 视觉,眼力:失明。

    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10. 中国朝代名:明代。

    11. 姓。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