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者的词语
麋蒙虎皮,攻之者众 mí mēng hǔ pígōng zhī zhě zhòng
词语解释⒈ 麋:麋鹿。麋鹿如果披上虎皮,攻击者比攻击真老虎还多。比喻诸侯掠取天子之位必然会引起众怒而群起攻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词语解释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⒈ 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批评的人并没有罪,被批评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大可以拿听到话来警惕自己。例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英Blame not the speaker but be warned by his words;引证解释⒈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引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然《讽諭》一卷,使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亦风人之遗意也。”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五:“﹝我们﹞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 中国 人民的有益的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国语辞典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yán zhě wú zuì wén zhě zú jiè ]⒈ 语本指提意见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缺点也可以引为警戒。引《诗经·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
词语解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 ]⒈ 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引证解释⒈ 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国语辞典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yán zhě zhūn zhūn tīng zhě miǎo miǎo ]⒈ 形容白费唇舌,徒劳无功。参见「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条。例如:「他苦口婆心的劝儿子改过向善,结果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根本白费心力。」一者 yī zhě
同时称举几个人或几件事物,分别逐一叙述时用之。 常与“二者”、“三者”等连用,列举事物的原因、目的或条件。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
词语解释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 ]⒈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引证解释⒈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
词语解释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 ]⒈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引证解释⒈ 见“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
词语解释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 ]⒈ 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引证解释⒈ 谓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引《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鲁迅 《花边文学·“……”“□□□□”论补》:“我没有那么深造,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想来补一点,自然,浅薄是浅薄得多了。”亦作“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汉书·韩信传》:“广武君 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唐 林蕴 《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採择焉。”国语辞典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dé ]⒈ 愚人的各种考虑中,必有一点值得采纳的。也作「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愚者千虑,或有一得」。引《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反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消费者心理 xiāo fèi zhě xīn lǐ
词语解释⒈ 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一般是:先接触商品,引起注意;然后经过了解和比较,产生兴趣和偏爱,出现购买欲望;条件成熟,作出购买决定;买回商品,通过使用,形成实际感受,考虑今后是否再次购买。消费者保护 xiāo fèi zhě bǎo hù
词语解释⒈ 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包括国家制订有关法律、法规,有关的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依法惩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消费者本人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侵害权益的行为,积极检举、控告,追究被投诉人的经济法律责任。行百里者半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词语解释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⒈ 比喻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引证解释⒈ 比喻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困难。引《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难。”高诱 注:“逸《诗》言之百里者,已行九十里,适为行百里之半耳。譬若强弩,至牙上,甫为上弩之半耳。终之尤难,故曰末路之难也。”《北史·韩麒麟等传论》:“李彪 生自微族,见擢明世,輶轩骤指,声骇 江 南,执笔立言,遂为良史。逮於直绳在手,厉气明目,持坚无术,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彪 之谓也。”国语辞典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⒈ 行程一百里,走过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勉励人应再接再厉,以期善始善终。引《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北史·卷四〇·韩麒麟等传·论曰》:「逮于直绳在手,厉气明目,持坚无术,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彪之谓也。」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词语解释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⒈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引证解释⒈ 示例:这有何妨,~。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示例:这有何妨,~。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引《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 因命守时,直钩钓 渭水 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 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毛泽东 《别了,司徒雷登》:“美国 人在 北平,在 天津,在 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太公 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解释: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出处:《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滔滔者天下皆是 tāo tāo zhě tiān xià jiē shì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善响者不于响于声 shàn xiǎng zhě bù yú xiǎng yú shēng
词语解释⒈ 回响好听是因为声音好听。比喻做事要着力于根本。善阵者不战 shàn zhèn zhě bù zhàn
词语解释⒈ 形容善于指挥布阵作战的人不必同别人战斗。即不战而胜。善死者不亡 shàn sǐ zhě bù wáng
形容为了国家或救人危急而牺牲的人虽然死了,但精神不灭,还跟活着一样。善问者如攻坚木 shàn wèn zhě rú gōng jiān mù
善问者如攻坚木形容善于探讨钻研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时者难得而易失 shí zhě nán dé ér yì shī
词语解释⒈ 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失掉。生产者 shēng chǎn zhě
1.一般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2.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识时务者为俊杰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1) 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才是杰出的人物。多用于规劝或告诫 英 whosoever understands the times is a great man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shēng zhī zhě zhòngshí zhī zhě guǎ
词语解释⒈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圣之时者 shèng zhī shí zhě
指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shì dé zhě chāngshì lì zhě wáng
词语解释⒈ 恃:倚仗;昌:兴旺。依靠美德的一定兴旺发达,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适百里者宿舂粮 shì bǎi lǐ zhě sù chōng liáng
说明人“有所待”而举的事例。顺德者吉,逆天者凶 shùn dé zhě jínì tiān zhě xiōng
词语解释⒈ 顺:依顺;吉:吉利;逆:违逆;凶:凶祸。依顺符合道德的就可以得到吉利,违背天意就必然遭到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