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耆的词语
宿耆 sù qí
耆宿。年高望重的人。耆阇 qí dū
1.耆闍崛山 的简称。2.是译曰鹫,见智度论三。薄耆 báo qí
用兽类脊上的肉切成的薄片。耆艾 qí ài
尊长;师长。亦泛指老年人。耆艾之年 qí ài zhī nián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耆那 qí nà
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是创教者筏驮摩那的称号,意为“胜利者”或“完成修行的人”。公元前6世纪与佛教同时兴起,自称是最古老的宗教。主要经典为《十二支》。否定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说及其权威,主张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实行苦行主义。主要派别有白衣派和空衣派(天衣派)。教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19世纪以来流传到亚、非、欧等国家。耆龟 qí guī
老龟。耆壮 qí zhuàng
1.谓年事虽高而犹壮健者。黄耆煮散 huáng qí zhǔ sàn
黄耆(锉)2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葛根1两(锉),厚朴(去粗皮,生姜2两取汁涂,慢火炙尽)1两,诃黎勒(炮,去核)1两半,木香半两,甘草半两,半夏3分(水洗7遍,去滑,生姜1两半取汁浸1宿,炒干),干姜1分等药材制成的药物。追趋逐耆 zhuī qū zhú shì
指追逐时尚。耆指 qí zhǐ
1.语出《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郑玄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后以"耆指"谓年老。耆哲 qí zhé
老成贤达之人。耆欲 qí yù
亦作'耆欲'。嗜欲。耆英 qí yīng
1.高年硕德者之称。 2.人名。耆英会 qí yīng huì
宋文彦博留守西都洛阳﹐集年老士大夫十一人﹐聚会作乐﹐当时谓之"洛阳耆英会"。见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一说﹐文彦博为"耆年会"﹐凡十三人﹐人为一诗﹐命画工郑奂图于妙觉佛寺。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明沈自晋演其事为《耆英会》传奇。后亦以"耆英会"指年高有德者的集会。耆颐 qí yí
高年上寿。伊耆石年 yī qí shí nián
即炎帝,炎帝是我国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伊耆 yī qí
见“伊耆氏 ”。 亦作“伊祈 ”、“伊祁 ”。复姓。伊耆氏 yī qí shì
古帝号。即神农,一说即帝尧。周代官名。焉耆一龟兹语 yān qí yī qiū cí yǔ
古代流行在新疆·吐鲁番、焉耆和库车一带的语言。分焉耆与龟兹(库车)两种方言,差别较大。前者曾称“吐火罗语A”,后者曾称“吐火罗语B”。属印欧语系Centum(Kentum)支派。文字使用婆罗米字母斜体。20世纪初以来,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发现了此语言的文献,多属7-8世纪,对印欧语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焉耆 yān qí
古代焉耆国。耆彦 qí yàn
年高望重的人。耆训 qí xùn
耆宿的教诲。胥耆 xū qí
1.老吏。存恤耆老 cún xù qí lǎo
恤:救济;存恤:慰问救济;耆:古称六十岁为耆;耆老:指年老的人。慰问救济年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