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诡说
xū cí guǐ shuō
ㄒㄨ ㄘˊ ㄍㄨㄟˇ ㄕㄨㄛ
常用成语
虚詞詭説
XCGS
联合式成语
古代成语
贬义成语
成语意思
解释:
虚:虚假;诡:欺诈。虚假不实的话。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语法:
虚词诡说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虚假不实的话。
示例:
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唐 蒋防《霍小玉传》)
字义分解
- 拼音xū
- 注音ㄒㄩ
- 笔划11
- 繁体虚
- 五笔HAOG
- 五行水
(1)(形)空虚(跟‘实’相对):~幻|~浮。
(2)(形)空着:~位以待。
(3)(动)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胆~。
(4)(副)徒然;白白地:~度|不~此行。
(5)(形)虚假:~伪|~名。
(6)(形)虚心:谦~。
(7)(形)虚弱:气~|血~。
(8)(名)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
(9)(名)二十八宿之一。
- 拼音cí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詞
- 五笔YNGK
- 五行金
(1)(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单位:~语。
(2)(名)说话或诗歌、戏剧、文章中的语句:歌~。
(3)(名)一种长短句押韵的诗体;由五、七言诗和民歌发展而成。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与虚词诡说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