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尾巴
hú li wěi ba
ㄏㄨˊ ㄌ一ˊ ㄨㄟˇ ˙ㄅㄚ
常用成语
HLWB
偏正式成语
古代成语
贬义成语
成语意思
解释:
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出处: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语法:
狐狸尾巴作宾语;指证据。
示例:
但是他的话未免说的太露骨,已经明明白白把他的狐狸尾巴显露出来了。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一章
英语:
fox's tail-cloven hoof
- 1、不管怎样狡猾的敌人,狐狸尾巴最终会露出来的。
- 2、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 3、侵略者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辩护,结果是欲盖弥彰,反而露出了狐狸尾巴。
- 4、这个大贪官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了。
- 5、这就跟说“露出了狐狸尾巴”一样,表示露出了破绽。
- 6、愚人节到,见着熟人要绕,见着美女要屌,见着上司客套,见着友人自保,见着家人强笑,见着短信……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逮住你就别想跑!
字义分解
- 拼音hú
- 注音ㄏㄨˊ
- 笔划8
- 繁体狐
- 五笔QTRY
- 五行水
(1)(名)哺乳动物的一属;形状略像狼;面部较长;耳朵三角形;尾巴长;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昼伏夜出;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毛皮可做衣物。较常见的草狐和赤狐。通称狐狸。
(2)(Hú)姓。
- 拼音lí
- 注音ㄌㄧˊ
- 笔划10
- 繁体狸
- 五笔QTJF
- 五行火
(名)(~子)狸猫;即豹猫;哺乳动物;形状跟猫相似;性凶猛。毛皮可做衣服。也叫山猫。
- 拼音wěi,yǐ
- 注音ㄨㄟ,ㄧˇ
- 笔划7
- 繁体尾
- 五笔NTFN
wěi
1. 鸟兽虫鱼等身体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鸟尾。
2. 末端:排尾。船尾。尾声。尾骨。尾灯。尾数。尾音。结尾。扫尾。虎头蛇尾。
3. 在后面跟:尾随。尾追。
4. 量词,指鱼:三尾鱼。
5.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yǐ1. 特指马尾(wěi )巴上的毛:马尾罗。马尾儿提豆腐―提溜不起来。
2. 特指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三尾儿(雌蟋蟀)。
与狐狸尾巴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