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 【拼音】:  

    ér lì zhī nián

  • 【注音】:  

    ㄦˊ ㄌ一ˋ ㄓ ㄋ一ㄢˊ

  •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 【字数】:  

    四字成语

  • 【简拼】:  

    ELZN

  • 【结构】:  

    偏正式成语

  •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 【年代】: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 【辩形】:  

    而;不能写作“儿”。

  • 成语意思

  • 解释:

    三十岁的代称。

  •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语法:

    而立之年偏正式;作定语、状语;指30岁。

  • 示例:

    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 英语:

    thirty years of age

  • 近义词:

    三十而立当立之年

    • 1、到了而立之年的姐姐,更加勤奋学。
    • 2、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 3、他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4、他还未进而立之年,却成天暮气沉沉,一副老人的神态。
    • 5、我因家境穷困,所以而立之年仍然中馈犹虚。
    • 6、父母从而立之年“唠叨”到白发鬓鬓。

    字义分解

    • 拼音ér
    • 注音ㄦ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DMJJ
    • 五行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

    • 拼音
    • 注音ㄌㄧ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UUUU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nián
    • 注音ㄋㄧㄢ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RHFK
    • 五行

    (1)(名)时间的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行历法规定平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日;有三百六十六日。

    (2)(名)每年的:~会|~鉴。

    (3)(名)岁数。

    (4)(名)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5)(名)时期;时代。

    (6)(名)一年中庄稼的收成。

    (7)(名)年节。

    (8)(名)有关年节的(用品)。

    (9)(名)(Nián)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