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ng zhú zhī nián
ㄈㄥ ㄓㄨˊ ㄓ ㄋ一ㄢˊ
常用成语
風燭之年
FZZN
偏正式成语
古代成语
中性成语
成语意思
解释:
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出处: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
语法:
风烛之年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的晚年。
示例:
他们充分利用风烛之年来为社会作贡献
英语: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近义词:
- 1、是啊,一晃眼都几十年过去了,你我都到了风烛之年了。
- 2、也罢,老夫风烛之年,得此小友相伴数载,亦是不枉此生。
- 3、老奴已到风烛之年,没多少日子了,唯有说些笑话,让人笑笑。
- 4、眼前的这个老者,曾经无比辉煌,可是老天是公平的,任何人都会走到风烛之年。
- 5、虽然是青年面孔的他,此时此刻却似是一个风烛之年的老者,双目之中满是一股疲惫,随即,他闭上了双眼。
- 6、皇上已经到了风烛之年,自然就会相信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长生、鬼神之类的。
字义分解
- 拼音fēng
- 注音ㄈㄥ,ㄈㄥˇ
- 笔划4
- 繁体風
- 五笔MQI
- 五行水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风传(
)(传闻)。闻风而动。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
8. 姓。
- 拼音zhú
- 注音ㄓㄨˊ
- 笔划10
- 繁体燭
- 五笔OJY
- 五行火
(1)(名)火炬。
(2)(名)蜡烛:~光|~台|火~。
(3)(动)〈书〉照亮;照见:火光~天|洞~其奸。
(4)(量)俗称多少烛的电灯泡;指灯泡的瓦特数(并不是烛光数);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特的灯泡。
- 拼音zhī
- 注音ㄓ
- 笔划3
- 繁体之
- 五笔PPPP
- 五行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与风烛之年相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