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
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译文

花非花,雾非雾。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去似朝云无觅处。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注解

1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2
来如:来时。
3
春梦:美好的春梦。
4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5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
6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7
无觅:无处寻觅。

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背景

《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而《花非花》这首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所以推测《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

花非花·花非花,梦非梦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后面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最后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作者简介

黄燮清
黄燮清 清代诗人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嫩凉浮,幽思聚。
一笛西风,吹醒陂塘雨。
约略晚峰青可数。
谁放斜阳,红了疏疏树。
问渔兄,携钓侣。
小咏鸣舷,唱入菱花去。
时有闲鸥留客住。
醉拥蓑衣,清梦烟中补。
水样罗裙蛱蝶飞。
萍痕絮迹认迷离。
梦中犹是醒来非。
拟倩镜儿摹艳影,暗抛骰子卜佳期。
不因无益废相思。
粉淡烟浓,半开半谢元宵节。
暗香谁惜。
留在罗裙褶。
浅醉微吟,花外寒犹力。
春阴寂。
画帘如月。
添个人吹笛。
孤负绮罗春,消领风尘况。
梦里梅花满故山,开了无人赏。
一样玉骢嘶,一样金铃响。
一样鞭丝出柳阴,不似西湖上。
烟外数椽幽,雨后诸峰醒。
时有樵夫问字来,踏碎松花影。
帘卷午阴凉,树带斜阳静。
枕上南华一卷经,说与啼猿听。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