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
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译文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天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河边的云,天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河边的云,天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注解

1
绿雾:青茫茫的雾气。团雾从碧绿的江波中升起,故称“绿雾”。
2
凉波:清凉的水面。
3
叠巘:本指层叠的山峦。此形容晚霞。
4
嵯峨:山峰高峻貌。
5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6
暝:昏暗。
7
蒲帆:指用蒲草织成的船帆。
8
鲈鱼:一种味道鲜美的鱼。江南鲈鱼自魏晋以来就为人所珍视。
9
百斛:泛指多斛。量具名。古以十斗为斛,南宋末改为五斗。
10
酒中倒卧:饮酒中间就醉倒了。指酒喝到一半。横卧,横倒。此用陶渊明《饮酒》诗“悠然见南山”之意。指江南地方歌曲。即吴歌。越歌。
11
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此喻月。

江南弄·江中绿雾起凉波赏析

此诗以夕阳黄昏的江天为观察点,敏锐地捕捉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奇妙的景观。诗的一、二两句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此时太阳刚好落山,平静的江面上,水气不断蒸发积聚,飘浮弥漫,使湛绿的江水更绿更暗,加上光线折射,成为一片朦胧的“绿雾”,向远处延伸。天西边,残余的阳光从地平线后面射入室中,将云彩照亮,形状是由宽而窄,向高处耸起,仿佛无数重叠的峰峦;颜色是浓紫鲜红,光怪陆离,大自然在如此广阔的范围急遽地变幻出奇异的景象,场面是伟大而壮观的。红的晚霞与绿的江水分割了整个画面,形成上红下绿异常饱满的两大色块。红与绿是两种互补的色彩,在一幅画面中交相辉映,显得酣畅淋漓。两句诗用了五个形容词,“绿雾”、“凉波”,状物十分形象,尤其第二句,“巘”比喻云霞,又连用“叠”、“红”、“嵯峨”三个形容词对其形状、色彩加以修饰,给人以无比丰富的视觉感受。与此诗相似的,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吴融《江行》:“霞低水远碧翻红,一棹无边落照中。”两人写出了江水瞬息变化的奇丽景象,而场面的壮观似均不及李贺此诗。

三、四两句,对江上景物作细节的描写。风云随处皆有,因与江水相关,故称“水风浦云”。“生老竹”与前面“起凉波”句子形式完全一样,但前面所写是事实,这儿只是一种印象。李肇《国史补》下说:“杨子、钱塘二江者,则乘两潮发樛,舟船之盛,尽于江西。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傍晚天气转凉,而竹林给人的感觉是清寒的,所以说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仿佛是从竹林里生出来的。天色渐暗,江中小洲笼罩在暮色苍茫之中,远望蒲帆,像是整幅一样。这里,诗人抓住主观感受上的错觉,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某种变化,笔调相当细腻。

五、六两句写江南人民的生活。鲈鱼是江南名产,以产于松江者最佳。《吴郡志》载:“天下之鲈两腮,惟松江之鲈四腮。”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鲈鱼千头酒百斛”,凭藉着造物无私的奉献,南人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薄暮之中,酒半醉卧,苍翠的山峦宛然在目,非常悠闲自得。

最后两句,承五、六两句,谓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在生长于北方的诗人听来,一定很有情味。吟唱未终,不觉圆月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江上团团贴寒玉”句,描写极为精确,“团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感觉,“玉”喻质地与颜色,着一“贴”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镶嵌在天幕上。李贺写诗,很少用白描手法,而是借助想象强调事物多方面的性质,使画面变得更鲜明、凸出,具有立体的感觉。此句与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对读,一则极力描摹,一则淡中有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调。

此诗从开头的江中绿雾到结尾的江上寒月,以江水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长的画卷,红霞与江水相接,远山是江边所见,南人在江畔宴饮,吃的是江中之鲈,水风浦云,洲诸蒲帆,无一不与江水相关。诗中景物颇为繁复,层次却十分清晰,时间上,从夕阳西坠至明月东升是一条线索。与此相关,一是气温降低,先说凉波、水风,又说寒玉,感觉越来越清楚。一是光线减弱,看天上红霞是鲜明的,看水中蒲帆已不甚分明,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地上景物更模糊了。结构上,前四句描写景物,是第一条线;后四句叙述人事,是第二条线,但此时第一条线并未中断,而是若隐若显,起着照应与陪衬的作用,如第六句出现南山的景致,七、八两句写吟唱未终,江月照人,人与景融合为一,两条线索被巧妙地结合起来。黎简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李长吉集评》)此诗正是如此。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 唐代诗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柳脸半眠丞相树,佩马钉铃踏沙路。
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
帝家玉龙开九关,帝前动笏移南山。
独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红屈盘。
沙路归来闻好语,旱火不光天下雨。
草生龙坡下,鸦噪城堞头。
何人此城里,城角栽石榴。
青丝系五马,黄金络双牛。
白鱼驾莲船,夜作十里游。
青来无人识,暗上沈香楼。
罗床倚瑶瑟,残月倾帘钩。
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
莫负平生意,何名何莫愁。
杂杂胡马尘,森森边士戟。
天教胡马战,晓云皆血色。
妇人携汉卒,箭箙囊巾帼。
不惭金印重,踉跄腰鞬力。
恂恂乡门老,昨夜试锋镝。
走马遣书勋,谁能分粉墨。
红罗复帐金流苏,华灯九枝悬鲤鱼。
丽人映月开铜铺,春水滴酒猩猩沽。
重一箧,香十株,赤金瓜子兼杂麸。
五丝封青凫,阿侯此笑千万馀。
南轩汉转帘影疏,桐林哑哑挟子乌。
剑崖鞭节青石珠,白騧吹湍凝霜须。
漏长送珮承明庐,倡楼嵯峨明月孤。
新客下马故客去,绿蝉秀黛重拂梳。
青门放弹去,马色连空郊。
何年帝家物,玉装鞍上摇。
去去走犬归,来来坐烹羔。
千金不了馔,狢肉称盘臊。
试问谁家子,乃老能佩刀。
西山白盖下,贤俊寒萧萧。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