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注解

1
湖光:湖面的波光。
2
两:指湖光和秋月。
3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4
潭面:指湖面。
5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6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7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望洞庭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次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白银盘里一青螺”,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 唐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