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译文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注解

1
潦:雨水大。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水中有沙者曰沙衍。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读音为jiàn,栏干,栏板。
2
眺:远望。
3
津:指渡口。
4
途:道路。道路。犹深情。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5
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6
滔滔:白浪滔滔。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谁。说。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之身。远行;远游。岁暮,年底。1。 对着,朝着。2。 近,临。1。太阳偏西,日将暮。2。 年将老;老年时期。3。 指时令晚。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之意。徒然,平白地。也作“屏盈”,彷徨。谓合其情性。
7
由:原因,缘由。
8
近名:好名;追求名誉。
9
内顾:回头看。内心自省。
10
觉: 醒悟。
11
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12
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
13
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表示疑问。安定。时世承平。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背景

  此诗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何考》(何格恩著《张曲江诗文事迹编年考》,简称何《考》)开元十八年:《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自豫章南还江上作》:“以上二诗疑为由洪州赴桂州任途中作。”按:《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诗《刘注》(刘斯翰校注《曲江集》中的注释和简谱):“此当是开元十五年洪州任上所作。”何、刘二人系年似均与诗意不符。诗云:“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诗用陶潜《归去来词》:“觉今是而昨非。”陶潜是在辞彭泽令时所写,张九龄唯一与陶潜相似之时就是辞左拾遗。言“枥马苦蜷跼”,与九龄此时处境相当,且“秋晚”也与其年南归时间相符。“我来飒衰鬓”,本年九龄年近四十,叹老伤年,不必较真。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三十六岁的张九龄在朝任左拾遗,当年十二月,他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任人当才,无溺缘情。表现出对朝政的关注与热情。任左拾遗后,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共同参与吏部选人的等第考评,时称平允。开元四年秋,张九龄在左拾遗职位上任满,因与宰相不合,以母老为由,辞官归家乡韶州奉养老母。九龄登楼望远,回想任职经历,反思辞官决定,写下该诗以抒发压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赏析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作者简介

张九龄
张九龄 唐代诗人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郡庭常窘束,凉野求昭旷。
凉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
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东弥夏首阔,西拒荆门壮。
夷险虽异时,古今岂殊状。
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投吊伤昔人,挥斤感前匠。
自为本疏散,未始忘幽尚。
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为邦复多幸,去国殊迁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亚司河海秩,转牧江湖澨。
勿谓符竹轻,但觉涓尘细。
一麾尚云忝,十驾宜求税。
心息已如灰,迹牵且为赘。
忽捧天书委,将革海隅弊。
朝闻循诚节,夕饮蒙瘴疠。
义疾耻无勇,盗憎攻亦锐。
葵藿是倾心,豺狼何反噬。
履险甘所受,劳贤恧相曳。
揽辔但荒服,循陔便私第。
嘉庆始获申,恩华复相继。
无庸我先举,同事君犹滞。
当推奉使绩,且结拜亲契。
更延怀安旨,曾是虑危际。
善谋虽若兹,至理焉可替。
所仗有神道,况承明主惠。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
此中楚王梦,梦得神女灵。
神女去已久,云雨空冥冥。
唯有巴猿啸,哀音不可听。
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
何言此地僻,忽与故人同。
身负邦君弩,情纡御史骢。
王程不我驻,离思逐秋风。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