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蛙·兔边分玉树
咏蛙·兔边分玉树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
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咏蛙·兔边分玉树译文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在月宫,蟾蜍和白兔分列于桂树的两旁;在地上,蟾蜍又显耀于地动仪龙嘴的底下。

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天上的、地上的蟾蜍一同呜叫起来,那就无须再问它们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了。

在月宫,蟾蜍和白兔分列于桂树的两旁;在地上,蟾蜍又显耀于地动仪龙嘴的底下。 天上的、地上的蟾蜍一同呜叫起来,那就无须再问它们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了。

咏蛙·兔边分玉树注解

1
兔:指月中的玉兔,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因此玉兔也作月亮的代称。
2
玉树:仙树,这里指月中桂树。
3
龙底耀铜仪:是指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震仪,仪器用铜制成,内设机关,外置八龙,每个龙嘴里含着一粒铜丸,龙嘴下各蹲一只张口向上的铜蛤蟆,若哪个方向发生地震,那个方向的龙就吐出铜丸,落进铜蛤蟆口中。
4
会当同鼓吹:此句用的是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孔稚珪的典故,孔稚硅不喜与人交际,听任住宅院内杂草丛生,蛙声乱鸣。别人取笑他太邋遢,他却说,“青蛙自由地叫来叫去,我把它们的叫声当成两部鼓吹,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好听呢?”。
5
不复问官私:此句用的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名言”,晋惠帝智力低下,是个白痴皇帝,有一次在洛阳御苑华林园中闲逛,听到青蛙的叫声,便问左右侍从“这些青蛙是为官家叫唤呢,还是为私人叫唤呢?”侍从难以答复这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便顺势哄骗他说“一半是为官家叫,一半是为私人叫。”见《晋中州记》。

咏蛙·兔边分玉树背景

据《旧唐书·杨收传》:“兄发戏令咏蛙,即曰云云。”可知这首诗是作者应大哥杨发之请,即景创作的。

咏蛙·兔边分玉树赏析

这首诗很有特点,题为“咏蛙”,但诗中都没有一处提到一个蛙字,他是用了四个典故来写蛙的。

第一句借神话传说来显示蛙,第二句借物体构造来暗示蛙。这两句有点象谜语一样,谜底都是一个“蛙”字。虽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但构思还是很奇的。第三、四两句,运用典故,表现蛙鸣的此起彼伏,喧闹异常,不但准确,而且富有诗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诗前两句是偶对,一虚一实,或用典故,或描形态,把蛙的动人之处活画出来了。后两句表示设想,借物咏怀,表现了少年诗人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确实显得出口不凡。

从这些典故的运用,也可以看出杨收年纪虽小,但读书不少,学识是很广博的。上至古代神话故事,下至前朝历史掌故都能应用自如,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

杨发
杨发 唐代诗人

杨发,字至之,先为同州冯翊人,父遗直始家于苏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严于治军。军人遂怨起为乱,囚发于邮舍。坐贬婺州刺史,卒于任。发为诗清新浏亮,传世颇多。唐代著名诗人。

杨发,字至之,先为同州冯翊人,父遗直始家于苏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严于治军。军人遂怨起为乱,囚发于邮舍。坐贬婺州刺史,卒于任。发为诗清新浏亮,传世颇多。唐代著名诗人。
故城故垒满江濆,尽是干戈旧苦辛。
见此即须知帝力,生来便作太平人。
祸福从来路不遥,偶然平地上烟霄。
烟霄未稳还平地,门对孤峰占寂寥。
伶俜乖拙两何如,昼泥琴声夜泥书。
数拍胡笳弹未熟,故人新命画胡车。
竖子未鼎烹,大君尚旰食。
风雷随出师,云霞有战色。
犒功椎万随,募勇悬千帛。
武士日曳柴,飞将兢执馘。
喜气迎捷书,欢声送羽檄。
天兵日雄强,桀犬稍离析。
贼臂既已断,贼喉既已扼。
乐祸但鲸鲵,同恶为肘腋。
小大势难侔,逆顺初不敌。
违命固天亡,恃险乖长策。
虿毒久萌牙,狼顾非日夕。
礼貌忽骄狂,疏奏遂指斥。
动众岂佳兵,含忍恐无益。
鸿恩既已孤,小效不足惜。
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
帝阍不敢干,恓恓坐长画。
六代骄奢地,三春物象繁。
灵湖通涨海,天堑隔中原。
晓渡高帆驶,阴风巨舰翻。
旌旗西日落,戈甲夏云屯。
豹变资陈武,龙飞拥晋元。
风流前事尽,文物旧仪存。
邪侮尝移润,忠贞几度冤。
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
露滴蜂偷蕊,莺啼日到轩。
酒肠堆曲糵,诗思绕乾坤。
愁梦全无蝶,离忧每愧萱。
形骸劳大块,玉石任炎昆。
出处宁由己,升沈未足言。
且应中圣乐,坐起任昏昏。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