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渡江·夜渚带浮烟
夜渡江·夜渚带浮烟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夜渡江·夜渚带浮烟译文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夜渡江·夜渚带浮烟注解

1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
晦:光线不明,昏暗。
3
恐:一作“似”。

夜渡江·夜渚带浮烟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艺术构思颇为独特。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这里由“浮烟”“苍茫”“晦”等词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作者简介

柳中庸
柳中庸 唐代诗人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蝉其鸣矣,于彼疏桐。
庇影容迹,何所不容。
嘒嘒其长,永托于风。
未见君子,我心忡忡。
既见君子,乐且有融。
彼蝉鸣矣,于林之表。
含风饮露,以乐吾道。
有怀载迁,伊谁云保。
未见君子,我心悄悄。
既见君子,披豁予抱。
蝉鸣蝉鸣,幽畅乎而。
肃肃尔庭,远近凉飔。
言赴高柳,丛篁间之。
思而不见,如渴如饥。
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蝉鸣伊何,时运未与。
匪叹秋徂,怨斯路阻。
愿言莫从,郁悒谁语。
君子至止,慰我延伫。
何斯违斯,倏尔遐举。
岁之秋深,蝉其夕吟。
披衣轩除,萧萧风林。
我友来斯,言告离衿。
何以叙怀,临水鸣琴。
何以赠言,委顺浮沉。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有琴斯鸣,于宰之庭。
君子莅止,其心孔平。
政既告成,德以永贞。
鸣琴有衎,于颍之畔。
彼之才髦,其年未冠。
闻诗闻礼,斐兮璨璨。
鸣琴其怡,于颍之湄。
二子翰飞,言戾京师。
有郁者桂,爰攀其枝。
琴既鸣矣,宵既清矣。
烘煁有炜,酒醴惟旨。
喟我寤叹,吁其别矣。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
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