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译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李白往往写出很美妙的诗文,写的就像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喝醉后可以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就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想到我们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郭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年幼的小童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告辞离开。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注解

1
李侯:指李白。
2
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借指美妙的诗文。
3
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
4
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东蒙,此指鲁郡(今山东兖州)一带。
5
怜:喜爱。
6
共被:同被而寝,谓亲如兄弟。
7
日:一作“月”。
8
幽期:隐逸之期约。
9
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称,借指隐士。
10
高兴:高雅的兴致。
11
小童:年幼的男仆。见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夕阳。景,同“影”。寒秋时的杵声。
12
屯云:积聚的云气。
13
橘颂:《楚辞·九章》篇名,战国楚人屈原作。
14
谁:一作“惟”。一作“与”。
15
莼羹:用蓴菜烹制的羹。
16
簪笏: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17
悠悠:安闲貌。
18
沧海情:谓无复簪笏之愿,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赏析

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诗可分三部分。

开头六句为第一部分,叙写作者对待李白的交情。两人共被同行,亲如弟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可见作者是应约来此欢聚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见来此已是秋天,更见二人情谊之深。

中间六句为第二段,叙述两人同寻范十隐居。“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两句,叙途中之事。“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两句,写造访范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两句,写他们留连至晚。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写吟《橘颂》,对隐居而思物外之游。

虽然诗中有对李白的赞叹,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几幅简约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寻北郭”“入门高兴发”“屯云对古城”“悠悠沧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归,望天,问海,这种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连,生生都是不会轻易断绝的。

刘辰翁以为“入门高兴发,侍立小重清”两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认为此即曹洞宗所谓“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则主人之清雅脱俗固不难想见。“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两句,朱彝尊谓“‘谁’字疑当作‘惟’字谓得”。金陵生据诗意认为当以“谁”为长。此联是正反两面言之,上句谓范十隐居自是为全其志节,如《橘颂》所咏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者;下句反诘,谁欲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若作“惟”则与结联“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表意重复。

这首诗写寻范居士仅数句,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确乎难能可贵。若论叙事的真实、细节的生动、形象的传神、语言的幽默,却不及李白同时的作品《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 唐代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
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着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
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
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
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