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译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注解

1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2
书:信。
3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 唐代诗人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宋公爰创宅,庾氏更诛茅。
庾出人三秀,平临楚四郊。
汉臣来绛节,荆牧动金铙。
尊溢宜城酒,笙裁曲沃匏。
露荷秋变节,风柳夕鸣梢。
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
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
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
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
枢掖调梅暇,林园艺槿初。
入朝荣剑履,退食偶琴书。
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
旌门临窈窕,辇道属扶疏。
云罕明丹壑,霜笳彻紫虚。
水疑投石处,溪似钓璜馀。
帝泽颁卮酒,人欢颂里闾。
一承黄竹咏,长奉白茅居。
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
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
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暂幸珠筵地,俱怜石濑清。
泛流张翠幕,拂迥挂红旌。
雅曲龙调管,芳樽蚁泛觥。
陪欢玉座晚,复得听金声。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