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韬光禅师
寄韬光禅师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山落纷纷。

寄韬光禅师译文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山落纷纷。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 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云叠起了北山的云。 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 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寄韬光禅师注解

1
两寺:指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位于浙江杭州,建于五代时期。
2
上界:天上。
3
下界:人间。
4
师:对佛教徒的尊称。
5
行道:指宣扬佛教教义。
6
天香:指拜佛的香烟。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

寄韬光禅师赏析

该诗首联叙述下天竺寺与中天竺寺的历史关系;颔联与颈联描述禅师修行之处的风景;尾联阐述禅师的平常道行,随缘真心。全诗浑然天成,禅韵缭绕。

首联写禅寺缘起。一寺分为两寺,而两山相近,进了此山,也就等于进了彼山。

颔联接着细写两寺、两山方位关系,写东西南北相连相近,从流动的云、水写起,正是最好不过,而妙语如珠,一气读来,也恰如行云流水。

颈联仍写两寺关系,而“前台”“后台”“钟声”,已带出第七句“行道处”。前已写尽南北东西,接着又写前后上下,圆转玲珑,无所不到,读来应接不暇。句式与首联固是不同,与颔联也是同中有异,并不犯复,而写花则从后视前,写声则从上到下,丝毫不乱。这六句诗,对仗工整,连续使用叠字,诗味回环。东西南北前后上下,顿拓无限空间,生出十方无界的超然感觉。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包含了方位只是相对成立的观点。东涧水流,从更东边来看,就是西涧水。南北山云,前后台花,上下界钟,皆是此意。

尾联归结到禅师身上,佛经中本有天女散花的典故,“天香桂山”,正合身份。尾联要收束全篇,不宜再用对句,而末尾“纷纷”又用叠字,则眼前仍是一片缤纷景象,诗虽至此而尽,余韵却悠然不绝。

这首诗通过对两座天竺寺的历史关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诗人想象的“天香桂山落纷纷”,表达了诗人对韬光禅师仰慕、钦佩之情。全诗之创格在于章法奇特。诗的前三联,单句为句中对,合句为流水对,即前六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同字,一句之中前后相对,两句之间上下相对,如珠走玉盘,铿然和鸣,笔势飘逸,流动自然,显示了圆熟的技巧。该诗音节紧凑而活泼,意致连绵而流丽,构思巧妙,语若连珠,有山歌风调,是七律之创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 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遍数故交亲,何人得六旬。
今年已入手,馀事岂关身。
老自无多兴,春应不拣人。
陶窗与弘阁,风景一时新。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
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困立攀花久,慵行上马迟。
若为将此意,前字与僧期。
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
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筵。
美酝香醪嫩,时新异果鲜。
夜深唯畏晓,坐稳不思眠。
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
明朝新壁上,谁得众人传。
可怜夭艳正当时,刚被狂风一夜吹。
今日流莺来旧处,百般言语泥空枝。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