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
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译文

花非花,雾非雾。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去似朝云无觅处。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注解

1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2
来如:来时。
3
春梦:美好的春梦。
4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5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
6
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7
无觅:无处寻觅。

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背景

《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而《花非花》这首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所以推测《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

花非花·花非花,月非月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后面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最后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作者简介

张惠言
张惠言 清代诗人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
绿云初破,浓点几枝红晕。
是万迭相思簇就,深卷愁痕。
试问东风,吹来还有旧春魂?
杜鹃啼罢,征鸿去尽,芳意谁论?
长记那时,美人初见,一样细裙。
便消受、朱幡深护,已耐南熏。
不恨凄凉,为君幽独又伤神。
黄梅时候,半天风雨,自倚孤村。
重帘护了窗纱,玉钩斜。
燕子成巢长自趁飞花。
秋千倦,银筝乱,莫看他。
帘外游丝落絮是天涯。
向前还有多春,廿番花信从头计。
西风做冷,东风做暖,桃花都记。
守得春三,禁烟时候,雨酡云醉。
怕玉楼深处,游人未见,又一片,抛春外。
笑说踏青去好,恐看花、为花凝泪。
旧燕不来,新莺多语,春情谁系?
到晚凭阑,西山见我,相看妩媚。
正疏疏帘底,轻阴不醒,蝶儿清寐。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
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
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
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
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斜阳谁遣来花径,春色三分定。
游丝无力系花腰,忙煞枝头相送乱红飘。
寻春莫向花间去,花外游蜂聚。
南园芳草不曾空,收拾春魂归去绕香丛。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