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三良
咏三良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咏三良译文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出仕为官居要职,只怕蹉跎好时光。 一年到头勤效力,常恐功绩不辉煌。 忠情偶尔得表现,于是得宠近君王。 出门陪同在车边,入宫服侍丹帷旁。 规劝之言即听取,建议从来不虚枉。 一旦君王长逝后,愿得一道把命亡。 君王恩厚难相忘,君命怎能敢违抗! 面临坟墓不犹豫,献身大义志所望。 草丛笼罩高坟墓,黄鸟啼鸣声悲伤。 三良性命不可救,泪水沾湿我衣裳。

咏三良注解

1
我:指三良。犹言服侍、效劳。一年到头。功劳甚小。更加。错误,这是作为臣子的自谦之词。得到表现。亲近,宠爱。华美的车子。这里指穆公所乘之车。红色的帷幕。这里指穆公寝居之所。规谏劝戒。一发言就听从。从不拒绝或轻视。枉为。语助词,无意义。一道去死。‘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针虎许诺。及公薨(hōng),皆从死。《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死,康公立,遵照穆公的遗嘱,杀了一百七十四人殉葬,秦大夫子车氏三于亦从殉,共“一百七十七人”。“君命安可违”即指此事。安,怎能。面对坟墓没有犹豫。无。语助词,无意义。犹疑,犹豫。“临其穴,惴惴其栗。献身于大义。所。愿。“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不能挽救赎回。伤心流泪的样子。

咏三良赏析

奄息、仲行、针虎三人合称“三良”,都是杰出的人才,他们为秦穆公殉葬,历代多有咏“三良”的诗文。《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民为哀悼“三良”及一百七十多个无辜牺牲者而创作的,表示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控诉与谴责。陶渊明的这首诗,则完全称赞三良的行为,其目的显然不在咏史,而是借咏三良之事,表彰张袆不肯毒死零陵王而自饮毒酒先死的尽忠行为。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前面三个层次描述了“三良”怎样由贪仕而一步一步地走向誓愿追随君主于地下的,说“三良”终年殷勤服侍秦穆公,因而受到宠爱和信任,为了不忘厚恩,“三良”实践诺言,心甘情愿为秦穆公殉葬。第四层次赞颂了三良赴死的高义,这与陶渊明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节义观是有关的。第五层次,诗人表达了《诗经·秦风·黄鸟》同样的悲悯。结尾说“泫然沾我衣”,其原因除了为三良的死而悲伤,为三良的忠情谬露(本不该流露,仕途险恶,伴君如伴虎)而遗憾外,恐怕更多的是对那惨绝人寰、灭绝人性时代的谴责,为良人的愚忠而悲哀。

从整体上看,作者是从仕途可畏这个角度来吟咏三良的。苏轼的《和陶咏三良》“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所以靖节翁,服此黔娄衣”最得此诗主旨。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 魏晋诗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簷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令至岁寒。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