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愁脉脉
谒金门·愁脉脉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
烟树重重芳信隔,弄楼山几尺。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
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谒金门·愁脉脉译文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脉脉含愁里,望尽江南江北。只见无边的渺茫迷离,是弥漫的轻烟,遮绕重重岭树,阻断了伊人音书传递?可小楼外,山峦连绵才高几许!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幽独的小草,轻淡的片云,尽笼在橘黄的斜日里,偏又是一霎晴,一霎阴,冷暖不定的天气。落花点点沉坠,隔着珠帘,飘飞不起。衰晚春风啊,这般地柔弱无力。

脉脉含愁里,望尽江南江北。只见无边的渺茫迷离,是弥漫的轻烟,遮绕重重岭树,阻断了伊人音书传递?可小楼外,山峦连绵才高几许! 幽独的小草,轻淡的片云,尽笼在橘黄的斜日里,偏又是一霎晴,一霎阴,冷暖不定的天气。落花点点沉坠,隔着珠帘,飘飞不起。衰晚春风啊,这般地柔弱无力。

谒金门·愁脉脉注解

1
一向:一霎时。“向”通作“晌”。(“一向”亦有如字读者,义异。欲晴而又不定。

谒金门·愁脉脉赏析

这首词是登高怀人之作。词中句句有韵,而且韵脚金用入声字,读来有一句一哽咽之感。

起头“愁脉脉”三个字直抒胸臆,写自己心中积郁着脉脉的愁绪。其下全为景物描写,但因有“愁脉脉”三字贯头,故此下所有的景语亦为情语。“目断江南江北”紧接“愁脉脉”而起,写自己登高望远,但无法望尽江南江北,胸中的愁绪反而越来越浓了。

“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写“目断”的原因。这里,词人不写山峥高大,偏用“山几尺”的夸张手法来写山之小,强调的是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从而人立“小楼”之上的凄迷无助情绪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下片首句“细草孤云斜日”,一句三折,两字一意,用最经济的语言描绘出一片凄楚迷离的景象。“细草”绵绵无际更添辽远凄迷之感。写“云”曰“孤”,见出离人的影子,“孤云”实际是离人心酸处境的象征意象。“斜日”状写太阳即将落山,这一时刻往往是鸟兽归巢而离人伤怀的时候。“一向弄晴天色”,上一句凄迷的背景上,即使天气片刻转晴,也不能使人脱离忧郁。“落花”本是伤情物,更何况是阴雨浮浮,东风无力,落花连飞舞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中传达的悲伤之情当较平时更甚了。

这首词格韵清高,轻淡绵密,含蓄幽邃。同时由于受作者身世的影响,这首词登高怀人之外似另有寄托,如“目断江南江北”似寓托山河破碎而“东风无气力”又似乎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意。总之,这首词凄迷的闺情背后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

作者简介

陈克
陈克 宋代诗人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禁瘆馀寒酒半醒。
蒲萄力软被愁侵。
鲤鱼不寄江南信,绿尽菖蒲春水深。
疑梦断,怆离襟。
重帘复幕静愔愔。
赤阑干外梨花雨,还是去年寒食心。
献鲤荣今日,凭熊瑞此邦。
年年寿酒乐城隍。
共道使君椿树、似甘棠。
歌舞重城晓,从容燕席凉。
不须苏合与都梁。
风外荷花无数、是炉香。
柳丝碧。
柳下人家寒食。
莺语匆匆花寂寂。
玉阶春藓湿。
闲凭薰笼无力。
心事有谁知得。
檀炷绕窗灯背壁。
画檐残雨滴。
踏车不用青裙女。
日夜歌声苦。
风流墨绶强跻攀。
唤起潜蛟飞舞、破天慳。
公庭休更重门掩。
细听催诗点。
一尊已咏北窗风。
卧看雪儿纤手、剥莲蓬。
树头初日鹁鸠鸣。
野店山桥新雨晴。
短褐无泥竹杖轻。
水泠泠。
梅片飞时春草青。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