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村姑儿。红袖衣
长相思·村姑儿。红袖衣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秧时,双双女伴随。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

长相思·村姑儿。红袖衣译文

村姑儿,红袖衣,初发黄梅插秧时,双双女伴随。年轻的村姑身穿红衣,在梅子成熟的时候,下地插秧,她们前后相随,结伴而行。

长歌诗,短歌诗,歌里真情恨别离,休言伊不知。一路上,唱着长歌和短歌,歌里唱出了她们的真情,唱出了心中的怨恨别离,别说这一片心意他不知。

年轻的村姑身穿红衣,在梅子成熟的时候,下地插秧,她们前后相随,结伴而行。 一路上,唱着长歌和短歌,歌里唱出了她们的真情,唱出了心中的怨恨别离,别说这一片心意他不知。

长相思·村姑儿。红袖衣注解

1
初发黄梅:指梅子黄时。梅树早春开花,梅子立夏后熟,梅子黄时正是插秧时节。
2
歌诗:即歌曲,比喻以歌词唱别情。
3
休言:不要说。
4
伊:他,指村女的情人。

长相思·村姑儿。红袖衣赏析

这是一首用平常口语描写闺情的词。上片写村姑们的穿着和黄梅时节结伴插秧的情景。身着红袖衣,成双成对的姑娘结伴插秧的场面,不难使人想见那劳动中有说有笑的快乐。这不仅反映出地方的风俗人情,也显示了她们的美丽、活泼、多情。特别是“双双女伴随”一句,既写出她们的互助友爱精神和女性的心理特征,而且渲染出一种亲热、热闹的气氛,表达出村姑们那种淳朴真挚的感情。

由插秧而引出唱山歌,这也是地方风俗。下片通过歌词唱出了与情人的离恨。“长歌诗”三句指明所唱山歌的形式、内容和情感。她们唱的长歌是首长诗,短歌是首短诗;不管是长歌短歌,都是以反映青年男女间的爱情为内容,集中表现出她们与情人的离愁别恨,揭示出作品的主题。结尾“休言伊不知”是料其情人必定知道姑娘心中的离愁,只是不来关心体贴她(们)罢了。因此她们的自我诉苦,委婉地流露出对情人不归的怨恨,也是对情人不体贴她们的责怪。可以想见她们是何等地思念情人啊!采用唱山歌的形式来倾诉相思之苦,与其他形式相比,又别具一番情趣。

以叙事的方法来写结伴插秧的村姑们,用唱山歌来传情,不仅显示她们性格的乐观开朗,而且又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情质朴,语言节奏鲜明,富有民歌风味。

作者简介

蔡伸
蔡伸 宋代诗人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叶剪玻璃芯糁金。
清香端不数琼沈。
独将高韵冠芗林。
千里江山新梦後,一天风露小庭深。
主人归兴已駸駸。
木落雁南翔。
锦鲤殷勤为渡江。
泪墨银钩相忆字,成行。
滴损云笺小凤皇。
陈事费思量。
回首烟波卷夕阳。
尽道凭书聊破恨,难忘。
及至书来更断肠。
朝来一陈狂风雨。
春光已作堂堂去。
茂绿满繁枝。
青梅结子时。
攀枝惊晼晚。
乐事孤心眼。
正是惜春归。
那堪怨别离。
楼下水潺湲。
楼外屏山。
淡烟笼月晚凉天。
曾共玉人携素手,同倚阑干。
云散梦难圆。
幽恨绵绵。
旧游重到忍重看。
负你一生多少泪,月下花前。
彤庭龙尾。
礼备天颜知有喜。
九奏初传。
耳冷人间十七年。
盈成持守。
仁德如春渐九有。
三辅名州。
好整笙歌结胜游。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