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译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注解

1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2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3
于:语助词。
4
兴师:起兵。
5
同仇:共同对敌。
6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7
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8
作:起。
9
裳:下衣,此指战裙。
10
甲兵:铠甲与兵器。
11
行:往。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背景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据今人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似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无衣一首招黄任道归赏析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作者简介

王令
王令 宋代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吾病不喜语,客来佰寒暄。
颊舌且不能,况事交字间。
彼总乃吾旧,不见今三年。
一日踏我门,告我将南迁。
问之行所止,其去何由缘。
言方学从师,惜以日月闲。
将求佛所宗,就乞世未传。
浮舟江海波,蹀屣山岳颠。
行方极所到,未可岁月还。
谓余昔同游,当得送以言。
噫佛与吾学,两分不相全。
今余与子遇,无异东西辕。
共憩中道间,邂逅相留连。
我驾志在远,子驱良亦遄。
吾终不尔从,尔终不回旋。
两各剧所勤,相远日益悬。
又出所为文,要我加量铨。
荧荧掇其英,晔晔粲满编。
惜哉不经师,如珠莫钻穿。
虽有可宝资,终以无用捐。
吾观古人书,盖亦不但然。
道德蔼於中,口实助使宣。
岂有拔其根,而望华可搴。
不知源所来,何用其流沿。
人材苟不长,得一且可专。
六经众子文,其治自足观。
身当圣人时,来学浩万千。
独颜才庶蔑,他固未可肩。
人有老於行,不闻可逃天。
子何不从此,去就异说挛。
弗思自解纵,又欲引世缠。
常观己论徒,耻出妻子前。
彼髠以为羞,尔以为忻懽。
生弃父母养,士得执以鞭。
彼为则遇刑,尔还自称贤。
羞恶所不存,尔说尚何先。
予欲收子身,解去子所牵。
浴以青冷波,佩以兰与荃。
相从中道驱,障塞异道偏。
爱之幸其听,不听诚可怜。
踆踆门外马,客至知谓谁。
昔面尚未逢。
那论心相知。
揖客拜上堂,谢客辱弗遗。
寒暑相问酬,唯诺坐无为。
静默近尤远,多言足瑕玼。
勉从客所论,还顾所雪非。
念此废无益,对书坐长嘻。
独思同怀子,念远莫见之。
岂无寄我书,岁晚若苦迟。
闻颇困王事,岂无闲暇时。
况有同僚贤,相期在书诗。
人生天地间,常恐食所縻。
去就两莫谋,会合宁有期。
余病不自乐,旧学益以隳。
近者非所同,远者劳梦思。
江水日夕东,道途宛而夷。
寄书当在勤。
无谓往还稀。
士学何漫漫,近习忘远绍。
文章多自名,谁出得高调。
子才希世珍,拔俗起孤峭。
如解万里骏,不以羁縻要。
篇章缀清新,霞电绚天彯。
夜归借之读,掩纸疑有耀。
洗手脱世尘,飞身就遐眺。
舌骨谁谓朽,死魄如可召。
缩手不愿学,神巧谢人妙。
余材生何偏,日月费吟啸。
收奇欲身名,揽古愿独吊。
平生勇前争,未始却自料。
一日接大敌,说舌忽忘挑。
如秋九磨镜,迫我以丑照。
贪观朝日明,退失两目了。
愿假斧斤惠,刻形近天肖。
寄声诚甚勤,献璞定逢笑。
吾求一屋逮两月,贫不谋贵何以图。
朅栈自放就穷巷,幸得之喜何敢吁。
颓檐断柱不相缔,瓦堕散地梁架虚。
门无藩闑户不闭,时时犬彘入自居。
主人怜我莫自致,为我补葺加垍涂。
翻翻匠氏乃谁子,颉颃作气厉叫呼。
群庸汹汹助声势,睥睨凌我要我酤。
归来叹息无自得,两日财致酒一壼。
徵多偿少意不惬,弃我忽去如逃逋。
重来閴寂不可问,依旧四壁编空芦。
嗟余虽贫日犹爨,可不善为盎釜谟。
外户不闭古则尔,今也盗贼过街衢。
乞钱买篱作藩固,更学关楗防朝晡。
邻翁问我乃何者,得毋亦以名自儒。
王朝潭潭聚冠盖,几人不载卿相车。
子何布被不盖肉,浪自名士实则奴。
假为无能守编户,犹可自择安阎闾。
胡为惨戚卒困此,去矣何屋不可徂。
此居卑洼不待说,四高中下流无渠。
夏霖连延久积注,往往灶下秋生鱼。
始来图此不自择,终见坐与蚯蚓俱。
何况梁榱日蛀腐,一仆非尔力可扶。
苟求暂安急旦夕,反以身就殒压虞。
乃知穷则失自爱,死得正命有几且。
翁乎尔言诚得矣,我方困甚非真愚。
西风吹云空,晴日露高晒。
驽马无速骋,归客思远届。
长林剥霜红,远水漾寒派。
露虫悲自咽,风菊老犹介。
昔予来方春,焰焰树生态。
今归亦未几,马踏落叶坏。
时物固有然,盛衰信难概。
吁嗟为生劳,黾勉计无奈。
伊余有遐致,久此困俗械。
尝思摆绝去,自放出世外。
高怀乐天宽,远目斥人碍。
有田足晨昏,有圃具葅菜。
父母不待养,妻子固易赖。
世孰得丘山,亦孰失蒂芥。
人自能轻重,吾将守所爱。
六经老诚明,万古熟成败。
得时为醢盐,滋味和鼎鼐。
失犹有万世,令名自沽卖。
自视久已明,决不事谋蔡。
寄诗侑子觞,期子和而再。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