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游目四野外
情诗·游目四野外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

情诗·游目四野外译文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孤零零地长久的站在空阔的四野,漫无目的的四处遐望。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芬芳的兰蕙沿着清清的水渠,美丽的花朵覆盖着碧绿的沙洲。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纵然是良辰美景,又与谁共赏呢?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

不曾远离别,安知慕俦侣?不曾经历远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

孤零零地长久的站在空阔的四野,漫无目的的四处遐望。 芬芳的兰蕙沿着清清的水渠,美丽的花朵覆盖着碧绿的沙洲。 纵然是良辰美景,又与谁共赏呢? 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 不曾经历远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

情诗·游目四野外注解

1
逍遥:漫无目的。
2
清渠:清清的水渠。
3
绿:碧绿。
4
渚:沙洲。
5
知:清楚。
6
穴:洞穴。
7
安知:知道。

情诗·游目四野外赏析

一二句"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开篇写游子在野外观览。他的"游目""逍遥",表面显得似乎很悠闲、自在,内含着潜意识的一种孤独寻觅之感。孤零零地长久的站在空阔的四野,漫无目的的四处遐望,一副迷茫之情,蕴含着无奈的愁情。

三四句"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张望中他看到:芬芳的兰蕙沿着清清的水渠,美丽的花朵覆盖着碧绿的沙洲,这景色多美啊。由此景物使诗人想起过往岁月中,与妻子共赏春景,采兰蕙送妻子的情景。因而引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佳人不在这里,纵然是良辰美景,又与谁共赏呢?这芬芳高洁的兰草蕙花,又有谁可以佩戴呢?这里"取此欲谁与"的"此"是指兰蕙,说采取兰蕙送给谁。在古代以香花美草相赠,常是亲爱者表达情谊的一种极富象征意味的方式,这是诗人面对特定的景物引起的特定的情绪反应。这一种情况在诗歌作品也有大量表现

七八句"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能够知道其中的滋味。

九十句"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不曾经历远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四句以物比心,由物及心哲理而诚挚地道出了他郁闷的心里话。这也是"离人"的共感。这段写的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所以沈德潜说它"油然入人"

这首诗由见景思情到切身感触,直白顺畅,清晰真切,有亲临其景如闻其人,历历在目的动人之感。

作者简介

张华
张华 魏晋诗人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吒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蚋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秦人不窥兵。
赵胜南诅楚。
乃与毛遂行。
黄歇北适秦。
太子还入荆。
美哉游侠士。
何以尚四卿。
我则异于是。
好古师老彭。
清晨登陇首,坎壈行山难。
岭阪峻阻曲,羊肠独盘桓。
乘马佚于野,泽雉苦于樊。
役心以婴物,岂云我自然。
混沌无形气,奚从生两仪。
元一是能分,术极焉能离。
玄为谁翁子,道是谁家儿。
天行自西回,日月曷东驰。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