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译文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舟子漫利涉,往来至浔阳。撑船人漫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观潮感到枚漫《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撑船人漫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潮感到枚漫《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注解

1
流:一作“派”。
2
淼漫:一作“淼淼”。
3
利涉:船的代称。
4
至:又作“逗”、“经”、“过”。
5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
6
经:又作“过”。
7
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8
涛:一作“潮”。
9
枚发:枚漫《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
10
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11
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
12
恒在:指常在。
13
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14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
15
冰泮:冰融,解冻。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赏析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发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 唐代诗人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伏枕旧游旷,笙簧劳梦思。
平生重交结,迨此令人疑。
冰室无暖气,炎云空赫曦。
隙驹不暂驻,日听凉蝉悲。
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夫子自南楚,缅怀嵩汝期。
顾予衡茅下,兼致禀物资。
脱分趋庭礼,殷勤伐木诗。
脱君车前鞅,设我园中葵。
斗酒须寒兴,明朝难重持。
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
问余涉风水,何处远行迈。
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
兹山夙所尚,安得问灵怪。
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
鸡鸣见日出,常觌仙人旆。
往来赤城中,逍遥白云外。
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
福庭长自然,华顶旧称最。
永此从之游,何当济所届。
所思在建业,欲往大江深。
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
心驰茅山洞,目极枫树林。
不见少微星,星霜劳夜吟。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