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
”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译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注解

1
尊俎:酒器,代指宴席。
2
燕可伐欤:指相府。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3
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赏析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作者简介

刘过
刘过 宋代诗人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笑天涯,还倦客。
欲起病无力。
风雨春归,一日近一日。
看人结束征衫,前呵骑马,腰剑上、陇西平贼。
鬓分白。
只可归去家山,无田种瓜得。
空抱遗书,憔悴小楼侧。
杜鹃不管人愁,月明枝上,直啼到、枕边相觅。
谁斫碧琅轩,影撼半庭风月。
尚有岁寒心在,留得数茎华发。
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
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
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常衮何如,羊公聊尔,千骑东方侯会稽。
中原事,纵匈奴未灭,毕竟男儿。
平生出处天知。
算整顿干坤终有时。
问湖南宾客,侵寻老矣,江西户口,流落何之。
尽日楼台,四边屏幛,目断江山魂欲飞。
长安道,奈世无刘表,王粲畴依。
春事能几许,密叶著青梅。
日高花困,海棠春暖想都开。
不惜春衣典尽,只怕春光归去,片片点苍苔。
能得几时好,追赏莫俳徊。
雨飘红,风换翠,苦相催。
人生行乐,且须痛饮莫辞杯。
坐则高谈风月,醉则恣眠芳草,醒後亦佳哉。
湖上新亭好,何事不曾来。
彩笔恹恹慵赋咏。
斗草闲来寻小迳。
西园春事只供愁,当好景。
成孤另。
春又那知人欲病。
洗尽残妆临晚镜。
淡玉一团浆水莹。
强持檀板近芳樽,云遏定。
君须听。
低唱月来花弄影。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