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广
河广
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河广译文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片苇筏就能航。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河广注解

1
河:黄河。
2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3
杭:通“航”。
4
跂:古通“企”,踮起脚尖。
5
予:而。一说我。
6
曾:乃,竟。
7
刀:通“舠(dāo)”,小船。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8
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河广背景

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表达自己还乡心情急迫的思乡诗作。此诗的主人公,按《毛诗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

河广赏析

此诗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这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此诗善用设问与夸张,全诗二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此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第二章,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便不会再令人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就把宋国不远、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出来了。这首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好像现在的顺口溜民歌一样,通俗易懂。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人产生各种猜想和回味的。

 

作者简介

诗经
诗经 先秦诗人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彼何人斯?
其心孔艰。
胡逝我梁,不入我门?
伊谁云从?
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
胡逝我梁,不入唁我?
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彼何人斯?
胡逝我陈?
我闻其声,不见其身。
不愧于人?
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
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
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
祗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
尔之亟行,遑脂尔车。
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
还而不入,否难知也。
壹者之来,俾我祗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无灾无害。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降之百福。
黍稷重穋,稙稚菽麦。
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
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
无贰无虞,上帝临女。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
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龙旂承祀。
六辔耳耳。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
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
牺尊将将,毛炰胾羹。
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孝孙有庆。
俾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
保彼东方,鲁邦是尝。
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三寿作朋,如冈如陵。
公车千乘,朱英绿縢。
二矛重弓。
公徒三万,贝胄朱綅。
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
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
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
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及彼南夷,莫不率从。
莫敢不诺,鲁侯是若。
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
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宜大夫庶士,邦国是有。
既多受祉,黄发儿齿。
徂徠之松,新甫之柏。
是断是度,是寻是尺。
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
奚斯所作,孔曼且硕,万民是若。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