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
凉州词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凉州词译文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凉州词注解

1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2
阑:尽。
3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4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5
意气:情意。一作“气尽”。
6
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凉州词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地方乐调歌唱的,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所以是一首边塞诗。

凉州词赏析

此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作者简介

王翰
王翰 唐代诗人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长裙锦带还留客,广额青娥亦效颦。
共惜不成金谷妓,虚令看杀玉车人。
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
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紫缓尚书印,朱輧丞相车。
登朝身许国,出阃将辞家。
不惮炎蒸苦,亲尝走集赊。
选徒军有政,誓卒尔无哗。
帝乐风初起,王城日半斜。
宠行流圣作,寅饯照台华。
骑历河南树,旌摇塞北沙。
荣怀应尽服,严杀已先加。
业峻灵祇保,功成道路嗟。
宁如凿空使,远致石榴花。
西风策马问王官,松径萦纡上百盘。
泉响夜潭穿石窦,峰高天柱矗云端。
一鸣共许才华旧,三诏方知节操寒。
花落鸟啼人不见,休休亭上倚阑干。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