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声造句

  • 1、“平去声调”相当于北京话的阴平、阳平、去声,“上声调”相当于北京话的上声
  • 2、昨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声明,之前有媒体怀疑中国小麦含导致宠物中毒死亡的“氨基蝶呤”,质检总局在调查后证实,此事并不存在。
  • 3、在这些讨论氛围的影响下,学者们创造出了近代中国语言中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声调的基础读法,让“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这样的诗句,朗诵起来更富节奏和韵致。
  • 4、其实每个女人都渴望有一个像狐狸精一样的脸庞,虽然她们表面上声讨狐狸精,但其实内心里,都渴望像狐狸精一样,妩媚!漂亮! 
  • 5、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
  • 6、假如你想成为一名歌星,现在开始上声学课程。
  • 7、研究又发现,女教师出现声沙、喉咙痛及喉咙干涩等比例较男教师高;而课室的环境愈嘈吵,教师患上声带问题的风险也愈高。
  • 8、献上天天都属于你的赤诚和爱心,寄上声声都祝福你的亲情,亲爱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永远快乐!
  • 9、我的马达加斯加人向导马里拉扎芬德拉索劳,发现了这个栖息在一根树枝上声源。
  • 10、多美滋公司在其中文网站上声明,“并没有证据证明所指的致病原因与多美滋产品有关。”。
  • 11、阳平和上声的声调变化却几乎一样。
  • 12、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顿履随疎节。低鬟逐上声。步转行初进。衫飘曲未成。鸾回镜欲满。鹤顾市应倾。已曾天上学。讵是世中生。
  • 13、维权史上声势最浩大的,只得到一块铝制衬板,最妙的是,该衬板仍然不能“确保”防止断轴,意在形成报警的摩擦音。
  • 14、贪官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的表演真的说明他们忏悔了吗?还是他们挤了几滴“鳄鱼泪”以求自保?我觉得做戏的成分浓,主要还是“鳄鱼泪”的成分居多。
  • 15、精神上声气相求,物质上零星支持,但为了明年胜选考虑,角色拿捏格外谨慎,不回避但不强出头。
  • 16、在拙作“卷帙频呈汉宫秋,善卷卷纸写‘善卷中,作动词用的“卷”为上声,取“善于卷起”之意。
  • 17、有梧叶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中声。
  • 18、世界上声音最洪亮的动物却有着娇小的身躯。小小的虫子曾被认为装备着庞大的发音器官。
  • 19、潘鸡瘟是在英国首相戈登。布朗表明他不会出席开幕式的第二天发表以上声明的。
  • 20、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 21、另一位不名的神父说,昂山素姬在国际社会上声誉良,与新成立的人文政府关系也明显缓和,是恰当人选,有机会担当纠纷调停人。
  • 22、轻风为春天送去阵阵幽香;祥云为夏天带来绵绵细雨;明月为秋天蒙上层层迷雾;瑞雪为冬天洒下片片梨花。短信替我送上声声祝愿,祝你开心幸福每一天!
  • 23、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 24、奥巴马使自己卷入纠纷,是在克罗利是否有正当理由在剑桥市的盖茨家中将他逮捕一事引发辩论之际,总统在上周的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警方“行为愚蠢”引起的。
  • 25、他近年来连续地、高密度地在国际舞台上的频频亮相,才使得中国舞在国际舞坛上声誉大振。
  • 26、不论是虐猫风波还是铜须门事件,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网络上声势浩大的讨伐其实是一种更应该被讨伐的行为时,说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和理智。
  • 27、七巧门在江湖上声名极著,当年七巧娘子入嫁暗器世家唐门不成,因情生怨,自树一帜,晚年更创出奇门暗器“金玉梭”。
  • 28、由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
  • 29、湖底千米处,鳗群颤颤卷缩着,不敢异动分毫,不知几万丈巨大的青龙听到湖面之上声声凄恻的狮嚎声后,竟是若有所思喃喃道。
  • 30、当然经济学家往往在预测精确性上声命不佳。
  • 31、由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上声变调规则的应用是取决于句法因素还是韵律因素。
  • 32、“最小节奏单位”是有层级顺序的,北京话上声变调规则要在词汇和短语中分两次进行。
  • 33、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和优选论这一音系学理论对北京话上声变调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 34、另外,在重音位置上,上声还有把重音突显的职责转移到其他非上声的音节上的趋势。
  • 35、另外,针对上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音平滑算法。
  • 36、而机门关上后的锁上声,以及抵达时的响声也是。

词语拼音:

上声shàng shēng

词语解释:

(1)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1)

the second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third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2) 古汉语四声的第二声

(3) 普通话字调的第三声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