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的词语

  • 576、禾词鼓:旧时祈谷作乐所用的一种打击乐器。
  • 577、固定词组:两个以上的词的紧密结合。其句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常见的有专名和成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守株待兔"等。
  • 578、调词架讼:调唆他人诉讼。
  • 579、大唐秦王词话: 又名《唐秦王本传》、《秦王演义》。长篇词话。明代诸圣邻(署名淡圃主人)作。八卷,六十四回。写秦王李世民征伐群雄,建立唐王朝的故事。全篇散文、韵文交织。是今存最早的词话作品之一。
  • 580、传统词类: 传统词类chuántǒng cílèi (1) 传统的按词所表示的意义及其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而区分的词的类别 英 part of speech
  • 581、出词吐气:犹谈吐。
  • 582、词貌:措词和神态。
  • 583、词侍:犹词士。
  • 584、词札:谓词作手稿。
  • 585、词志:言词和心志。
  • 586、词癖:爱词成癖的人。
  • 587、词坛: 词坛cítán (1) 填词界 例 词坛故事 英 a circle in which to write words to a given melody
  • 588、词说: 1.犹言辞。 2.文体名。
  • 589、词涂:犹文坛。
  • 590、词华: 1.文采﹔辞藻华丽。 2.言词的才华。口才。
  • 591、词格: 1.诗文的品格。 2.专指词的品格。
  • 592、词儿: 1.韵文文体之一。即词。 2.指词话。元明时的一种说唱艺术。 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也指说话﹑文章中的语句。
  • 593、词卷:诗文集。
  • 594、词盟: 1.文坛盟友。 2.犹文坛。
  • 595、词家: 1.擅长诗文的人。 2.专指擅长填词﹑有较大成就的人。
  • 596、词筩: 盛诗词的竹筒。为便于传递而用。借指诗词。
  • 597、词筒:盛诗词的竹筒。为便于传递而用。借指诗词。
  • 598、词形: 词形cíxíng (1) 指词的形态,印欧语系语言等词的形态随词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不同而变化,汉语词的形态变化不丰富 例 分词或动词的词形 英 morphology
  • 599、词掖:泛指词臣的官署﹐如翰林院之类。
  • 600、词艺: 1.文词的才艺。 2.指文章与书法。
  • 拼音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NGK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2) 同本义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4) 诗文中的词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6) 状纸;诉讼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动词说,告诉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