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三的词语

  • 451、三度:三种尺寸。
  • 452、三独: 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朝会时坐皆专席,故号“三独”。 泛指高官显宦。亦省作“三独 ”。
  • 453、三斗尘: 1.指令人难食之物。三斗,极言其多。 2.比喻抑郁之气。
  • 454、三都: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中的山妖。
  • 455、三风:指巫﹑淫﹑乱三种恶劣风气。指学风﹑党风﹑文风。 指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三种坏作风。
  • 456、三分钟热度: 词语解释⒈  比喻短暂的热情。
  • 457、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词语解释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xiàng guǐ ]⒈  亦作“三分像人,七分似鬼”、“三分似人,七分像鬼”。形容人相貌极其丑陋。常作詈词。国语辞典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 qī fēn xiàng guǐ ]⒈  形容人长相难看、丑陋。引《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二出》:「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 458、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词语解释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sì guǐ ]⒈  见“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459、三分天下有其二: 泛指势力强大。语出《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 460、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词语解释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sān fēn sì rén,qī fēn sì guǐ ]⒈  詈词。骂人长相难看。形容人因患病或受虐待等被折磨得不成人样。引证解释⒈  詈词。骂人长相难看。引《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461、三分国: 指蜀、魏、吴三国。
  • 462、三分发: 南朝·宋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
  • 463、三分鼎足: 三分鼎足sānfēn-dǐngzú (1) 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英 like the three legs of a tripod
  • 464、三分鼎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 465、三房:指明堂﹑明房﹑丹田之房。指同宗族分衍出来的三个支派。 三房妻室。
  • 466、三饭: 1.谓第三次用餐。 2.古时以乐佐食之乐师。
  • 467、三反五反运动: 词语解释⒈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了《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和《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随之开展的运动,简称三反运动。随着三反运动的深入,在国家机关、部队和国营企业等单位中一批严重的贪污盗窃案件被揭露的同时,又揭露出部分资产阶级违法的大量事实。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在全国工商业者中开展了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简称五反运动。2月上旬,在全国各大城市很快掀起了高潮,查出了一批情节严重的不法分子。根据“严肃与宽大相结合、改造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对贪污分子和违法工商业者进行了定案处理工作。到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胜利结束。
  • 468、三反: 三个来回。 三种自相矛盾的行为。 三度反叛。 多次往返。 指一九五一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469、三宫:古代诸侯夫人之宫。 指后妃之宫。 谓天子﹑太后﹑皇后。 谓明堂﹑辟雍﹑灵台。 指紫微﹑太微﹑文昌三星座。 道教谓双目为绛宫﹑两耳为玉堂宫,鼻口为明堂宫。合称'三宫'。道教指西玄山清灵宫﹑葛衍山紫阳宫﹑郁绝根山极真宫。
  • 470、三公子:指春秋晋献公之三子:申生﹑重耳﹑夷吾。
  • 471、三公: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星名。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472、三工官:汉少府属官,考工室﹑右工室和东园匠。
  • 473、三个火枪手: 词语解释⒈  旧译《三剑客》。长篇小说。法国大仲马作于1844年。以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为背景,描写主人公达塔尼昂和他的三个火枪手朋友,为了解救王后,冲破红衣主教黎塞留设下的重重罗网,去伦敦取回王后送给白金汉公爵的首饰。
  • 474、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 词语解释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hé chéng yí gè zhū gě liàng ]⒈  比喻人多智慧高。引证解释⒈  比喻人多智慧高。引毛泽东 《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 475、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词语解释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 ]⒈  比喻人多智广。“赛过”亦说成“顶个”或“合成一个”英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woul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 mind;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基本释义

数词(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2) 同本义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三,数名。——《广韵》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4) 表示多数或多次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名词(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5) 指三颗星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8) 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