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拼音:sān gōng
注音:ㄙㄢ ㄍㄨㄥ

三公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星名。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⒉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⒊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宋沿东汉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⒋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清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⒌ 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
《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国语词典: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词语翻译

法语
Trois Excellences

网络解释:

三公 (古代官职)

  • 三公是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地位上略低于宰相。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 1、政出多门的近义词有各自为政、一国三公、各行其是。
    • 2、据了解,这些秦代封泥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涉及“三公九卿”制度及一些当时的主要官职。
    • 3、余谓惠有时似夷,亦有时似孔子,直道事人济事之念也,三公不易其介,石之贞也。
    • 4、青海缘汇木雕艺有限公司坐落于湟中县甘河滩业区,距离著名的黄教圣地塔尔寺三公里。
    • 5、比如袁绍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他振臂一呼,马上就拥有了极强的实力。
    • 6、崔烈带着一丝小兴奋,但转念一想,将三公之位拱手相让未免有些太过不切实际,便笑道“太尉大人真会开玩笑,这种事情,怎么可能拱手相让?”。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gōng
    • 注音ㄍㄨㄥ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WCU
    • 五行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