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战的词语

  • 201、海战法规: 词语解释⒈  国际法关于在海上进行战争或武装冲突时,限制使用的作战手段、方法,以及保护平民、战争受难者和战斗人员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1856年在巴黎签订的《关于海战法的宣言》是第一部海战法规。
  • 202、华北野战军: 词语解释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解放区的八路军发展而成。1945年11月整编为晋察冀野战军。1947年6月重新组建,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合编,统称华北野战军,由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等领导。1949年2月改称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团,直属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曾举行察绥战役,参与发动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
  • 203、华东野战军: 词语解释⒈  见“第三野战军”。
  • 204、黄海海战: 词语解释⒈  又称“大东沟之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海战。1894年9月17日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返航时,在黄海海面突遭日本舰队袭击,丁汝昌下令应战。中国致远号、经远号在管带邓世昌、林永升指挥下,奋勇作战,直至战舰沉没。此役激战五小时,参战军舰各十二艘。日本舰队五艘遭重创,死伤六百余人;中国舰队损失六艘,死伤千余人。
  • 205、虎门之战: 词语解释⒈  鸦片战争中战斗之一。1841年2月,英军进攻虎门,清军提督关天培率部固守各炮台,总督琦善不发援兵,守军寡不敌众。关天培在靖远炮台与守台官兵壮烈战死。虎门失陷,英军进逼广州。
  • 206、黄洋界保卫战: 词语解释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击溃国民党军的战斗。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三个团在赣军两个团的策应下,进攻井冈山黄洋界哨口阵地。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远在湘西,仅以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将敌击溃,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207、化学战: 词语解释⒈  使用化学武器杀伤人和动物、毁坏植物的作战。旨在通过化学毒剂的诸多中毒途径、广大的染毒空间,以及持续的毒害时间所产生的毁伤作用,破坏对方军队的战斗力。
  • 208、黄桥战役:黄桥战役,共歼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
  • 209、打战: 打战dǎzhàn (1) 战栗,颤抖(如因为冷、害怕或施加的外力) 例 浑身打战 英 shiver;tremble;shudder (2) 亦说“打颤”
  • 210、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词语解释⒈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 211、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词语解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gōng wú bù kè,zhàn wú bù shèng ]⒈  军队的一种素质。意为进攻,没有攻不下的;作战,没有不取得胜利的,百战百胜。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英all-conquering; evervictorious;
  • 212、胆惊心战:惊:惊惧,害怕;战: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 21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186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 市场,扩大殖民特权,英国制造亚罗船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发动了这次侵略战争。1857年 12月攻占广州,次年一度攻进天津。沙皇俄国和美国以“调停”为名,支持英法侵略。清政府与英法俄 美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沙俄侵略军侵入黑龙江,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从中国夺取了一 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1859年英法借口换约侵犯大沽。守卫炮 台的将士和当地人民奋起还击侵略者。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沽、天津,打进北京,到处烧杀 淫掠,焚毁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文物。英法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 半殖民地化又加深了一步。参见〔鸦片战争〕
  • 214、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词语解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dì èr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⒈  即“土地革命战争”。
  • 215、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Dì-èr Cì Shìjiè Dàzhàn (1) 1939年至1945年在法西斯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中国、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间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英 the Second World War;World War Ⅱof 1939-1945
  • 216、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词语解释⒈  即“解放战争2.”。
  • 217、第二战场: 词语解释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美国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后,苏德战场成为主要战场。1942年起,苏联敦促英、美在西欧开辟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1944年6月,英美联军在法国西北诺曼底地区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 218、第二野战军: 词语解释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及地方部队发展而成。1945年8月组成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委。1946年6月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7年6月主力强渡黄河,揭开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改为第二野战军。曾参与发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西南战役。解放了中原、华中和西南广大地区。1950年2月组成西南军区,5月第二野战军番号被撤销。
  • 219、非战公约: 词语解释⒈  1928年8月,美、法、英、日、意、德等十五国代表在巴黎签订的条约。规定要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但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并没有规定具体有效的制裁措施,因此该公约并无实际意义。
  • 220、非战之罪: 非战之罪fēi zhàn zhī zuì (1) 怀:怀藏。身藏璧玉,必定为盗所害。后比喻有才能而遭嫉害。 英 an innocent man gets into trouble because of his wealth
  • 221、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词语解释⒈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学生举行以反内战、争民主为内容的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在上街宣传时遭国民党军警殴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镇压,学生一百余人被打伤,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发生后,在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 222、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Dì-yī Cì Shìjiè Dàzhàn (1) 1914-1918年德、奥、意等同盟国和英、法、俄、美协约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英 the First World War;World war I of 1914-1918
  • 22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词语解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dì yí cì guó nèi gé mìng zhàn zhēng ]⒈  即“北伐战争”。
  • 224、第一野战军: 词语解释⒈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力部队发展而成。1947年3月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同年7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改为第一野战军。曾发动延安保卫战等战役,解放了西北全境。1949年11月与西北军区合并,次年5月第一野战军番号被撤销。
  • 225、俄法一八一二年战争: 词语解释⒈  1812年俄国人民反对法国拿破仑侵略的战争。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军入侵俄国。俄军战略撤退,避免与法军决战。9月7日,俄军在库图佐夫指挥下,于莫斯科附近的波罗底诺与法军决战,重创法军后撤离莫斯科。法军占领莫斯科后,寻俄军作战不得,因寒冬临近,被迫撤退。一路上不断遭袭击,损失惨重。入侵俄国的失败是拿破仑帝国走向崩溃的开始。
  • 拼音zhàn
  • 注音ㄓㄢ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HKAT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戈,单(占)声。本义:作战,打仗)(2) 同本义战,斗也。——《说文》皆陈曰战。——《左传·庄公十一年》春秋敌者言战。——《公羊传·庄公三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将军百战死。——《乐府诗集·木兰诗》脱我战时袍。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技击利巷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3) 又如:征战(出征作战);战阀(战功);战垒(战争中用以防守的堡垒)(4) 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龙战于野。——《易·坤》下骑搏战。——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5) 又如:文战;酒战;西瓜战(6) 后作“颤”。发抖战栗,惧也。——《尔雅·释诂》股战而栗。——《汉书·高五王传》使民战栗。——《论语·八佾》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小雅·小旻》闻鸣镝而股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7) 又如:战欣欣(战兢兢);战钦钦(战兢兢);战笃索(战抖);战笃速(战抖);战都速(战抖);战恐(恐惧发抖);战动(颤动;抖动);战悸(惶恐发抖)名词(1) 战争;战事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普法之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2) 又如:战史(记载战争情况的史书或文章);战多(战功);战征(征战;战争);战讯(战事的消息);战道(战争的规律或法则)(3) 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