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碑的词语

  • 51、树碑:立碑。
  • 52、受禅碑: 碑名。
  • 53、手痕碑:碑名。在山西省灵石县。传说唐崇徽公主手痕印在石上,故名。
  • 54、谥碑: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 55、史晨碑: 东汉碑刻,隶书,汉灵帝·建宁二年立。碑在今山东·曲阜·孔庙内。此碑两面刻,故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书法古朴厚实,端庄遒劲,为汉隶名碑。
  • 56、诗碑: 诗碑shībēi (1) 名胜中刻诗的石碑 英 poem tablet
  • 57、生碑: 1.为活人立的碑。
  • 58、牲碑: 1.亦称"牲石"。 2.古时宫﹑庙前用以拴系祭牲的竖石。后泛指纪功德的刻石。
  • 59、神碑: 1.指湖南衡山云密峰上的禹碑。
  • 60、神禹碑: 1.碑名。即禹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故名。
  • 61、神道碑: 神道碑shéndàobēi (1) 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记载死者生前事迹 英 tombstone (2) 也指神道碑上的文字记录 英 inscriptions
  • 62、三萧碑:南朝梁智藏法师碑。因由梁萧绎撰铭,萧几作叙,萧挹书写,故称。
  • 63、三段碑: 《天发神谶碑》的俗名。因碑石裂为三段,故称。
  • 64、三公山碑: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 65、穹碑:圆顶高大的石碑。
  • 66、秦碑: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 67、秦望碑: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
  • 68、南碑:统称吴﹑晋﹑宋﹑齐﹑梁﹑陈诸朝碑的法帖。其书法神妙高逸,略胜于北碑。但流传甚少。
  • 69、墓碑: 墓碑mùbēi (1) 平放在坟墓上的碑文石;坟墓的台石 英 tombstone;ledger (2) 树于坟墓之上或附近的石碑,其上刻有死者姓名和纪念死者的碑文 英 gravestone
  • 70、模碑: 1.亦作"橅碑"。 2.摹刻有图文的石碑。
  • 71、磨崖碑: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 72、庙碑:宗庙﹑祠庙中立的石碑。亦指刻于庙碑上的记述死者功德的文字。
  • 73、庙堂碑:即《孔子庙堂碑》。立于唐贞观初,虞世南撰并书,记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随庙毁。武后长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额,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彦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称"西庙堂碑"。山东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称"东庙堂碑"。东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参阅《金石粹编》卷四一。
  • 74、没字碑: 1.没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泰山玉皇顶庙前无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宽一点二米,传为秦始皇时立,后人考证为汉武帝所建。 2.比喻虚有仪表而不通文墨的人。
  • 75、梅花碑: 1.亦称"梅花石"。 2.在福建省泉州承天寺山门口。
  • 拼音bēi
  • 注音ㄅㄟ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DRTF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石,卑声。本义:古时宫、庙门前用来观测日影及拴牲畜的竖石)(2) 竖石碑,竖石也。——《说文》上当碑南陈。——《仪礼·聘礼》。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公室设丰碑。——《礼记·檀弓》君牵牲…既入庙门,丽(拴)于碑。——《礼记·祭义》(3) 石碑。石上刻着文字,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释名·释典艺》有碑仆道。——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载其事。——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4) 又如:楔形碑;碑文;碑记;石碑;丰碑;界碑;路碑;墓碑;里程碑(5) 碑文,文体的一种 。如:碑拓(碑刻的拓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