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祀的词语

  • 51、时祀: 四时的祭祀。
  • 52、神祀: 1.祭祀天神。
  • 53、三祀: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 3.三年。
  • 54、人祀:用人做祭品的祭祀。
  • 55、清祀: 古代十二月腊祭的别称。始于殷,后代因循未改。一说始于伊耆。
  • 56、千祀:千年。
  • 57、年祀:年岁。
  • 58、命祀:谓遵天子之命所进行的祭祀。
  • 59、明祀: 对重大祭祀的美称。
  • 60、灵祀:对年寿的美称。
  • 61、来祀:来年;后世。
  • 62、进祀: 1.谓死后将神位请进庙宇供奉祭祀。
  • 63、解祀:犹解祠。
  • 64、家祀: 对祖先的祭祀。
  • 65、国祀:古代帝王举行的隆重祭祀。
  • 66、合祀:合于一处祭祀。
  • 67、方祀: 1.各祭其一方的神祇。
  • 68、法祀:佛教徒举行的祭祀仪式。
  • 69、大祀: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
  • 70、种祀: 1.谓立祠祀奉祖宗。
  • 71、不祀: 不祭祖先。 无人奉祀,比喻亡国或绝后。
  • 72、百祀:王畿内诸臣采地之祭祀。亦泛指各种祭祀。 指极长或相当长的年月。
  • 73、祀官:官名,泛指掌祭祀的官员。
  • 74、祀竈日:祭祀灶神之日。上古祀灶在夏日。后相传汉宣帝时有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见灶神出现,遂以黄羊祭祀而获巨富,因以腊日为祀灶日。事见《后汉书.阴兴传》。后世民间旧俗多以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祀灶日。宋范成大《祭灶词》中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及"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句即指此。
  • 75、祀禜:消除灾害的祭祀。
  • 拼音
  • 注音ㄙ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PYNN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2) 同本义祀,祭无已也。——《说文》祀,国之大事也。左传·文公二年》五祀。——《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以雷鼓鼓神祀。——《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3) 一说指祭祀地神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4) 祭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必祝之。——《战国策》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5) 又如:祀灶(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为古代五祀之一);祀南北郊(天子即位后在城南郊外祭天,在城北郊外祭地);祀土(祭祀土地神);祀天(祭祀天神);祀孔(指祭祀孔子的典礼);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祀社(祭祀土神);祀奉(祭祀供奉);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祀物(祭祀所用的供物);祀命(祭祀的命令);祀享(祭祀供献);祀孤(祭祀孤魂);祀姑(古代旗帜名)名词(1) 祭神的地方过墓则式,过祀则下。——《礼记》(2) 又如:祀堂(祭殿);祀舍(祭祀的房屋,庙宇);祀场(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祀坛(古代祭祀时用土筑的平台)(3) 世,代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4) 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惟十有三祀。——《书·洪范》(5) 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酒类、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祀,国之大事也——《左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