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耳的词语

  • 151、声声震耳:指每一声都震动了耳膜,形容声音响亮宏大。
  • 152、震耳: 震耳zhèn ěr (1) 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 例 一声震耳的号声 英 earsplitting
  • 153、枕流耳:谓江湖隐者的清净之耳。
  • 154、遮人耳目: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以混淆视听。
  • 155、在人耳目: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 156、顺耳悦目: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 157、清耳悦心: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 158、悦耳动听:1.形容比较优美的,让人快乐,安静音乐。2.一款Android平台的应用。
  • 159、悦人耳目: 《太平广记》 【释义】悦:高兴。使人看了、听了感到快乐。【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始为盐铁小吏,性敏辩,于事之利病,皆心记能调,悦人耳目。”【事例】不但八音六律,吹拍成腔,并演习各种鱼龙山车等杂戏,务为淫巧,悦人耳目。(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九十二回)
  • 160、悦耳至极: 源自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笑源写的《姥姥的剪纸》中: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形容非常好听。
  • 161、悦耳: 悦耳yuè’ěr (1)动听;好听 例 雄壮悦耳进行曲 英 be pleasing to the ear,sweet-sounding
  • 162、属垣有耳: 属垣有耳zhǔyuán-yǒu ěr (1) 有人耳朵贴着墙偷听 英 beware of eavesdropper!
  • 163、逐瘀通耳: 运用具有活血通络、化瘀通窍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行不畅、瘀滞耳窍所致耳病的治疗方法。
  • 164、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
  • 165、榆耳:生在榆树上的木耳。
  • 166、娱心悦耳: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 167、言犹在耳: 言犹在耳yányóuzài’ěr (1) 话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喻指对所说的话印象深刻。亦指别人的话刚说不久 英 the words are still ringing in one’s ears;ring in one's heart
  • 168、右耳:汉字偏旁。
  • 169、举贯耳卣:如雷贯耳 rúléiguàn ěr 贯:贯穿,进入。像雷声传入耳朵。形容名声很大小可久闻员外大名,如雷贯耳。——《水浒传》亦作“如雷灌耳”
  • 170、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
  • 171、颍水洗耳: 相传尧访贤禅让天下,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尧让其治天下,许由以为是一种羞辱而不肯接受,遁耕于箕山之下。
  • 172、濯缨洗耳:濯缨:洗涤冠缨;洗耳: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
  • 173、銀耳: 银耳yín’ěr (1) 银耳属的一种真菌(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形状类似菊花或鸡冠,富含胶质,白色半透明,干燥后呈白色或米黄色。俗称“白木耳” 英 white fungus;silver mushroom
  • 174、耳虚闻蚁:指身体虚弱
  • 175、倚耳: 1.向后倾侧的耳朵。古人以此为美。
  • 拼音ěr
  • 注音ㄦˇ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BGHG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2) 同本义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动词(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查看更多]

E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