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誓的词语

  • 101、起誓: 起誓qǐshì (1) 立誓 例 起誓永不分离 英 take an oath;swear
  • 102、誓念:誓愿和信念。
  • 103、誓牧:《书》有《牧誓》篇﹐言周武王伐纣﹐在牧野誓师。后遂以"誓牧"指誓师征伐。
  • 104、誓墓:《晋书.王羲之传》﹕"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
  • 105、誓盟:立誓订盟。
  • 106、山盟海誓: 山盟海誓shānméng-hǎishì (1) 盟誓坚定,好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忠贞相爱 英 a solemn pledge of love
  • 107、誓海盟山: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 108、誓山盟海:盟誓像山海一般,坚定永久而不改变。
  • 109、盟山誓海:犹海誓山盟。对着山海盟誓。极言男女相爱,坚贞不渝。
  • 110、盟誓: 盟誓méngshì (1) 结盟立约;指盟约 英 oath of alliance
  • 111、誓旅:誓师。
  • 112、黄龙誓: 以黄龙为信物,订立誓约。
  • 113、鞫誓:古代军旅的誓言。鞫,通"鞠"。
  • 114、誓戒: 1.约束训戒。 2.约束训戒的言辞。
  • 115、诫誓:告诫将士的言辞。
  • 116、誓以皦日:谓誓同生死﹐亲爱终生。
  • 117、折箭为誓:折断箭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誓约。
  • 118、监誓: 1.监察宣誓仪式。 2.监察宣誓的人。
  • 119、誓俭草:元世祖忽必烈定的草名。
  • 120、誓剑: 1.对着剑发誓。 2.上方宝剑。
  • 121、誓肌:犹言刻骨铭心。语本《文选.谢朓》﹕"抚臆论报﹐早誓肌骨。"张铣注﹕"铭镂肌骨而不忘。"
  • 122、誓檝:《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以"誓檝"指立誓消灭敌人﹐振兴国家。
  • 123、誓泉之讥:《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共叔段欲袭庄公﹐武姜将开启城门为内应﹐事败﹐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后以"誓泉之讥"指因对母亲说过绝情誓言而受到的讥刺。
  • 124、击楫誓: 晋·祖逖帅师北伐,渡江于中流,敲击船桨立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见《晋书•祖逖传》。后因以“击楫誓”称颂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 125、四弘誓: 四弘誓 [出止观大意]弘。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RRYF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2) 同本义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约信曰誓。——《礼记·曲礼》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4) 接受爵位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5) 告诫;告知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名词(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形容词谨慎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