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议的词语

  • 451、崇论闳议:亦作'崇论宏议'。亦作'崇论谹议'。亦作'崇论吰议'。 原谓高论博议,后指高明宏大的议论。
  • 452、议斥:拟议斥逐。
  • 453、持议:犹持论。
  • 454、议惩:谓评议其罪给予惩处。
  • 455、成议:1.已达成的协议。 2.已有的规定。
  • 456、议呈:谓具呈建议。
  • 457、议事日程: 1.会议期间各项议事和活动的程序。 2.指计划中要办之事的先后顺序。
  • 458、议程: 议程yìchéng (1) 会议上议案讨论的程序;议事日程 英 agenda
  • 459、陈议:陈述谋议。
  • 460、唱议:倡议;首先提议。
  • 461、倡议书: 倡议书chàngyìshū (1) 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 英 written proposal
  • 462、倡议: 倡议chàngyì (1) 首先提出建议;发起做某事 例 倡议召开国际会议 英 proposal; propose
  • 463、察议: 1.清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
  • 464、议曹: 1.郡守的属吏。 2.官署名。掌言职。
  • 465、部议:旧时指中央各部内的决定。
  • 466、部长会议:某些国家的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
  • 467、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bùkě-sīyì (1) 指怪诞出乎常情 例 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化缺乏可能性 英 unimaginable (2) 对事物的情况、发展变化或言论无法想象 例 一件事既是又非,是不可思议的 英 inconceivable
  • 468、议駮: 1.亦作"议駮"。 2.议论错杂不一。 3.提出异议﹐予以驳回。
  • 469、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联合国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 470、议驳: 1.亦作"议驳"。 2.议论错杂不一。 3.提出异议﹐予以驳回。
  • 471、驳议: 驳议bó yì 1.  对别人主张、建议进行辩驳(多指书面的) 英 correct; 2.  驳斥别人时提出的意见(多指书面的) 例 祖冲之勇敢地进行了辩论,写出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驳议,指《辩戴法兴难新历》 3.  臣属向皇帝上书的一种,多指在书中驳斥别人的意见。如: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 472、博采众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 473、博议:全面详尽地讨论或评议。
  • 474、禀议:亦作'禀议'。下属就上官提出的议案发表意见或建议。
  • 475、病议:犹非议。
  • 拼音
  • 注音ㄧ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YYQY
  • 五行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2) 同本义议,语也。——《说文》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法而不议。——《荀子·王制》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4) 评议是非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6) 选择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8) 议处;议罪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11) 通“仪”(yí)。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名词(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