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的词语

  • 476、泛泛其词:泛泛:浮浅,寻常。形容说话或行文只是表面文章,并不打算真正解决问题
  • 477、言词挞伐:挞伐
  • 478、强词夺正: 同“强2词夺理”。
  • 479、强词夺理: 强词夺理qiǎngcí-duólǐ (1) 没有理硬说成有理强行狡辩 英 argue irrationally
  • 480、堆砌词藻: 辞藻:指的是修饰文词的典故或华丽的词语等。堆砌:指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以扩大或加长篇幅。运用大量的华丽的字词,不管它们合不合适,就用到文章中,显得文章很不流畅、很不自然。
  • 481、导游词: 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
  • 482、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rénchēng dàicí (1) 代词的一类,用于人的称谓。如:我、我们、你们、他、她们…… 英 personal pronoun
  • 483、遣词措意:谓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 484、姱词:浮夸不实之词。
  • 485、琥珀词:乐器名。似琵琶,亦名"浑不似"﹑"火不思"。
  • 486、戏词: 戏词xìcí (1) 戏曲的唱词和说白 英 actor’s part (lines)
  • 487、后置词: 后置词hòuzhìcí (1) 后置的词或词缀;尤指有前置词功能的词或后缀(如在 cityward 中的 -ward ) 英 postposition (2) 后置的词 英 postpositive
  • 488、鸿词: 雄伟的文词。 “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 489、宏词: 1.亦作"宏词"。 2.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
  • 490、行词:谓草拟诰命。
  • 491、翰词:犹辞章。
  • 492、颔词:颔联的词语。
  • 493、含糊其词: 含糊其词hánhú-qící (1) 不明确,支吾躲闪,搪塞 例 大胆和直率的思想和行动是需要的;含糊其词、两边妥协和骑墙态度是再也不能容忍的 英 equivocation (2) 含义或论据含混 例 写技术性文章的人必须严格避免一切含糊其词 英 ambiguity (3) 回避问题 例 现在就答复,行还是不行,直说,别含糊其词 英 shuffle
  • 494、过词: 1.亦作"过词"。 2.过头话;过当之言。
  • 495、过甚其词:甚:超过。词:也作“辞”,言词,说话。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 496、诡词: 1.见"诡辞"。
  • 497、瑰词: 1.亦作"瑰辞"。亦作"瑰辞"。 2.瑰丽的文辞。
  • 498、关联词: 在语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如‘因为…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总而言之’等。
  • 499、故甚其词:谓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 500、鼓子词:宋代一种说唱文学,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并夹有说白,用以叙事写景。说唱以鼓合之,故称。现存鼓子词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
  • 拼音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YNGK
  • 五行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2) 同本义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4) 诗文中的词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6) 状纸;诉讼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动词说,告诉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