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词的词语
- 751、谄词令色: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
- 752、情词悱恻:形容情感言辞凄切悲苦。
- 753、词曹:指文学侍从之官。亦借指翰林。
- 754、词惭:谓语言吞吞吐吐。
- 755、词采: 1.亦作"词采"。 2.词章的文彩。 3.指词藻。
- 756、词才: 1.犹文才。 2.有才气的词。
- 757、词彩: 1.亦作"词采"。 2.词章的文彩。 3.指词藻。
- 758、步虚词: 道教唱经礼赞之词。 乐府杂曲歌名。 词牌名。即《西江月》。
- 759、不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原谓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用为一言不发之意。
- 760、词波: 1.文词的光华。 2.指文词。
- 761、回波词:乐府曲名。每句六言,第一句用"回波尔时"四字起,故名。后亦为舞曲。
- 762、播掿词:舞曲名。参见"掘柘词"。
- 763、胡博词:乐器名。即火不思(胡拨思)。
- 764、博学鸿词: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
- 765、博学宏词:科举名目的一种。始于唐开元中,迄于宋末。
- 766、禀词: 1.亦作"禀词"。 2.旧时称向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言词。
- 767、词柄:犹话柄。
- 768、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因果推理关系等。
- 769、宾词:逻辑术语。一个命题的三部分之一,是表示思考对象的属性或联系的概念。如在'金属是导体'这个命题中,'导体'是宾词。
- 770、词辩: 1.亦作"词辨"。 2.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
- 771、词辨: 1.亦作"词辨"。 2.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
- 772、析辨诡词:亦作'析辨诡词'。 谓巧言邪说。
- 773、贬词: 贬词biǎncí (1) 对描述对象有贬损意义的词。如:庸俗、污浊 英 expression of censure;derogatory term
- 774、贬义词: 贬义词biǎnyìcí (1) 见“贬词” 英 derogratory term
- 775、词话丛编: 词话丛书。唐圭璋编。共收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词话和词论著作六十种,是词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拼音cí
- 注音ㄘˊ
- 笔划7
- 繁体詞
- 五笔YNGK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2) 同本义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4) 诗文中的词语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6) 状纸;诉讼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动词说,告诉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查看更多]
C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