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开头的词语
更多- 1、札饬:写信训斥。一般用于长辈对晩辈。 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指旧时官府上级对下级的训示公文。
- 2、札牍:札与牍都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片,因借指簿册。
- 3、札尔:俄沙皇。
- 4、札费:给送委任札子的差人的赏钱。
- 5、札付:官府中上级给下级的公文。
- 6、札稿:犹文稿。
- 7、札翰: 1.书信。 2.指奏折。 3.泛指文章书画等。
- 8、札诲: 1.谓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
- 9、札記: 札记zhájì (1)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 英 reading notes
- 10、札厉: 1.亦作"札疠"。 2.因瘟疫而死亡。
- 11、札萨: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清代沿用于西藏。起初地位高于噶伦,后降至噶伦以下而略高于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惯例僧官札萨列于俗官札萨之前。
- 12、札撒: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
- 13、札丧:因疫病死亡。
- 14、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
- 15、札子: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
- 16、札札:象声词。叠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 17、札帙:犹书函﹑书套。
- 18、札合:把分散的东西捆在一起。
- 19、札实: 1.牢靠,稳固。 2.确实。
- 20、札青:在手臂上刺上图案花纹,用颜色涂之。
- 21、札瘥:意思是因疫疠、疾病而死。
- 22、札嘴: 1.太平军中口语。矛的枪头。
- 23、札文:即札付。
- 24、札抹:犹缠束。
- 25、札字: 1.犹便函。
- 26、札疠: 1.亦作"札疠"。 2.因瘟疫而死亡。
- 27、札客:不呼自来以演唱佐酒的下等妓女。
- 28、札荒:瘟疫与灾荒。
- 29、札伤:指灾害。
- 30、札住:驻扎。
- 31、札眼:眨眼。喻时间极短。
- 32、札工:抗战时期,边区农村劳动互助组织形式之一。多由当地农民和外来短工组成人数多少不一,在农忙季节很起作用。
- 33、札鼓:古乐器名。为元代宴会时用的一种鼓。
- 34、札船: 1.一种用桨划行的船。
- 35、札地:落实,解决。
- 36、札足:缠足。
- 37、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吏员。
- 38、札书: 1.牒,公文。 2.指写在简牒之上。 3.简策。
- 39、札记: 札记zhájì (1)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 英 reading notes
- 40、札幌: 词语解释⒈ 日本北海道首府。人口152.8万(1986年)。商业繁盛。工业以食品、印刷和金属制品为主。北海道交通枢纽,市内建有地铁。有高速铁路与东京相连。旅游胜地,每年2月举行盛大的雪节。
- 41、札萨俊: 为控制人数众多的蒙古族,清统治者把历次战败或归顺的蒙古人编入八旗制度之内。
- 42、札萨克:蒙语的音译。源出"札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清代蒙古地区旗长的称呼。内属蒙古各旗一般不设,外藩蒙古各旗由清政府就旗内王公中委派一人充任,直隶理藩院,受中央监督。解放后只保留旗的称谓,相当于县,取消札萨克,设旗长。
- 43、札手风: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醉态。
- 44、札蠧徽销:文稿蠹蚀,琴音沉寂。谓物在人亡。
- 45、札蠹徽销: 文稿蠹蚀,琴音沉寂。谓物在人亡。
- 46、札闼洪休:《宋稗类钞.文苑》:"宋景文修唐史好以艰深之句,欧公思所以讽之。一日大书其壁曰:'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宋见之曰:'非夜梦不祥,题门大吉耶?何必求异如此。'"后用以嘲人作文用语故作艰深古奥。
- 47、札手舞脚: 札手舞脚zháshǒu-wǔjiǎo (1) 形容手舞足蹈、毛毛草草的姿态 英 unsteady
札中间的词语
更多>>- 1、麻札刀: 见“麻扎刀 ”。
- 2、密札札:稠密的样子。
- 3、白札子: 1.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
- 4、乱札札: 1.亦作"乱札札"。 2.烦乱貌。
- 5、马札子: 方言。窝棚。
- 6、一札脚: 一落脚。
- 7、一札眼: 一眨眼;瞬间。
- 8、凤札龙书:指仙界的书札。
- 9、诰札出身: 1.官吏任用资格的文书。
- 10、季札挂剑: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 11、撩东札西:犹言舍此就彼。
- 12、铺马札子:元代官府调拨使用驿马的凭证。
- 13、马札尔人:也称“匈牙利人”。匈牙利的主体民族。
- 14、小儿札目:证名。指小儿两眼不时眨动的证候。
- 15、读书札记: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 16、三家村札记:“三家村札记”是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而开辟的一个专栏。
- 17、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词语解释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háo mò bù zhā,jiāng xún fǔ kē ]⒈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引证解释⒈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引《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絶,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 注:“札,拔也;寻,用者也。”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古圣人所见远矣。”
- 18、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成语: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发音:háomòbùzhā,jiāngxúnfǔkē释义: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示例:《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 19、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成语: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发音:háomòbùzhā,jiāngxúnfǔkē释义: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示例:《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 20、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成语: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发音:háomòbùzhā,jiāngxúnfǔkē释义: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示例:《金人铭》曰:‘涓涓不壅,将为江河;~。’古人所见远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札结尾的词语
更多- 1、宝札: 1.即玺书。古代以印章封记的文书。 2.称人书信的敬辞。
- 2、笔札: 笔札bǐzhá (1) 纸和笔 英 paper and pen (2) 指文章、书信等 英 articles;letter;written composition
- 3、草札: 1.写文章。
- 4、缠札:缠绕扎束。
- 5、抄札:亦作"抄扎"。
- 6、彻札: 1.亦作"彻扎"。 2.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 7、宸札:帝王的手札。
- 8、穿札:射穿铠甲。札﹐铠甲的叶片。形容射箭功力之强。
- 9、词札:谓词作手稿。
- 10、赐札: 1.国君给臣下书函。 2.对别人来信的敬词。
- 11、寸札: 寸札cùnzhá (1) 短小的信函 英 brief letter
- 12、存札: 1.生存,过日子。 2.驻扎;停留。
- 13、簜札:纸名。即玉版纸。
- 14、刀札:书写。
- 15、点札:点名调遣。
- 16、电札:电报。
- 17、點札:点名调遣。
- 18、鼎札:犹大札。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
- 19、黩札:谓滥写文章。
- 20、短札: 1.简短的书简。
- 21、芳札: 1.对他人书札的美称。
- 22、肺札:杮札。削下的木片。
- 23、肤札:文身﹐在皮肤上刺出各种图形。
- 24、告札: 1.即告身。
- 25、贯札: 1.谓箭矢穿透铠甲上的叶片。亦形容力大善射。
- 26、函札:书信。
- 27、翰札: 书札,翰牍。
- 28、候札:问候的信札。
- 29、画札: 1.方言。写字。
- 30、昏札: 夭死。昏,通“泯 ”。
- 31、甲札: 1.亦作"甲扎"。 2.铠甲上的叶片。
- 32、缄札:(书)(名)书信。
- 33、笺札: 参见:牋劄 ,牋札 ,笺札
- 34、简札:用以书写的竹简木札。亦指功用与简札相同的书写用品。指文书;书信。 书写。
- 35、奖札:旧时发给有劳绩官员的一种奖状。
- 36、奬札:旧时发给有劳绩官员的一种奖状﹐形如札子。内叙明受奖人的工作成绩﹐并可奖以虚衔或实职。
- 37、奎札:指诏书。
- 38、来札:来信。
- 39、俪札: 1.用骈偶文写的书札。
- 40、琳札:道士斋醮所写的表章。
- 41、搦札:犹执笔。
- 42、片札: 1.小简﹐短信。
- 43、七札:七层铠甲。札,甲的叶片。
- 44、启札:书启;信札。
- 45、绮札: 1.词藻华丽的书信。
- 46、侨札:指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季札至郑,与子产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侨札"比喻朋友之交。
- 47、琼札: 1.玉板刻成的道书。
- 48、试札:犹试牍。
- 49、委札: 1.旧时委任职务的公文。
- 50、吴札:春秋吴公子季札的省称。曾历聘鲁齐郑卫晋诸国,以博闻着称,为春秋之贤者。
- 51、犀札:犀甲。
- 52、凶札:谓五谷歉收,疾疫流行。
- 53、夭札:遭疫病而早死。
- 54、殀札: 犹夭折。
- 55、瑶札: 1.对人书札的敬称。
- 56、逸札:散失的信函。
- 57、御札:亦作'御札'。 帝王的书札;手诏。
- 58、安札:居所,住处。
- 59、杮札:亦作'柹札'。削下的木片。
- 60、瘥札: 1.疫病。
- 61、大札: 1.瘟疫。 2.尊称别人来信。
- 62、恶札: 1.亦作"恶札"。 2.拙劣的书法或文笔。亦用为谦词。
- 63、飞札: 1.飞速写成的信。 2.急送的信件。
- 64、给札: 1.《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后因谓朝廷对文士的特殊礼遇为"给札"。
- 65、黄札:用黄纸书写封授官爵的文书。
- 66、解札: 1.谓衣脱线露口。
- 67、空札:没有书写过的竹木简。
- 68、口札:犹口占。
- 69、马札: 1.即蚂蚱。蝗虫。 2.即马扎。
- 70、密札: 密信。 秘密下达公文。
- 71、木札:木片。 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 72、亲札: 1.亦作"亲札"。 2.亲手写下的书信。
- 73、折札: 犹折简。
- 74、省札: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 75、诗札: 1.用通信方式互相唱和的诗作。
- 76、手札: 手札shǒuzhá (1) 亲笔信 英 autograph letter
- 77、书札: 书札shūzhá (1) 书信 例 见有书札托我回复 英 letter
- 78、霜札:犹素书。
- 79、素札:书信。
- 80、堂札: 犹堂帖。 宋时称上宰相的公文。
- 81、屯札: 指军队驻扎
- 82、文札: 1.亦作"文扎"。 2.文书。
- 83、修札: 写信。
- 84、遗札:遗书,死者留下的书札。
- 85、玉札: 玉札yùzhá (1) 地榆 英 great burnet (2) 尊称对方的书信 英 your letter
- 86、纸札: 1.亦作"纸札"。 2.纸张。 3.指纸做的冥器。
- 87、诌札:亦作'诌咤'。刚愎﹔凶狠﹔顽劣。
- 88、驻札: 驻札zhù zhá (1) 驻留扎营 例 驻札在偏僻小镇 英 be stationed;be quartered
- 89、住札: 1.亦作"住札"。 2.军队或官吏住在某地执行任务。
- 90、抓札:束扎。
- 91、字札:犹字迹。
- 92、奏札: 1.见"奏札"。
- 93、信札: 信札xìnzhá (1) 书信 英 letter
- 94、生各札: 1.活生生地。
- 95、十吏札: 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 96、跳布札:喇嘛教习俗,在宗教节日里喇嘛装扮成神佛魔鬼等,诵经跳舞,据说是为了驱除邪气。也叫打鬼或跳神。布札,藏语恶鬼。
- 97、黄纸札:用黄纸书写封授官爵的文书。
- 98、射穿七札:箭艺精湛,弓力过人。
- 99、重纸累札:指很多的纸张。
- 100、舞词弄札:犹言舞文弄墨。
- 拼音zhá
- 注音ㄓㄚˊ
- 笔划5
- 繁体札
- 五笔SNN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名词(1)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2) 同本义札,牒也。——《说文》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后汉书·循吏传》卿有札书。——《汉书·郊祀志上》上令尚书给笔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上许,令尚书给笔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太平御览》(3) 古代公文的泛称 。如:札子(古代官方公文的一种);札付(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札吏(旧时官府撰拟公文的使员);札委(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札书(牒,公文);札函(奏折);札稿(文稿);札牍(借指簿册)(4) 引申为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古诗十九首》(5) 又如:札帙(犹书函、书套);札诲(赐函教诲。旧时书信套语);札翰(书信)(6) 疫病。也指遭瘟疫死亡大札则不举。——《周礼》土气和,亡札厉。——《列子》(7) 又如:札荒(瘟疫与灾荒);札丧(因疫病死亡);札厉(因疫病死亡);札瘟(因疫疠、疾病而死);札手风(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醒态)动词(1) 拔出;拔除毫末不札,将寻斧柯。——《孔子家语》(2) 夭死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3) 书写 。如:札记(4) 缠绕;捆,绑 。如:札裹(收拾;打扮);札缚(结扎;捆缚);札合(把分散的东西捆在一起);札足(缠足);札抹(犹缠束);札实(牢靠稳固)(5) 同“扎”。刺语来言去各仇恨,棒迎拐架当心札。——《西游记》(6) 同“炸”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又奏道:“和尚身微骨嫩,俱札化了。”——《西游记》 [查看更多]
Z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