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开头的词语
更多- 1、谏曹:指御史台。
- 2、谏臣: 1.直言规劝之臣。 2.掌谏诤的官员。
- 3、谏辅:劝谏辅佐之臣。
- 4、谏匦:收纳谏章的匦匣。
- 5、谏果: 1.橄榄的别名。 2.油柑的别名。梵语作庵罗﹑庵摩勒﹐义译为无垢果。又称馀甘子。
- 6、谏函:谏书的封函。借指谏书。
- 7、谏诲:规劝教诲。
- 8、谏言:规劝别人的话语。
- 9、谏诤: 谏诤jiànzhèng (1)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 例 谏诤即见听。——《汉书》 英 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 10、谏争:谏诤。
- 11、谏议:官名。谏议大夫。谏诤。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 12、谏阻: 谏阻jiànzǔ (1) 直言劝阻 英 dissuade sb. from
- 13、谏训:规劝训导。
- 14、谏喻: 1.亦作"谏喻"。 2.劝谏讽喻﹔劝谏晓喻。
- 15、谏垣:指谏官官署。
- 16、谏切:恳切进谏。
- 17、谏草:谏书的草稿。
- 18、谏当:劝阻。当﹐阻挡。
- 19、谏书: 谏书jiànshū (1)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英 remonstrance
- 20、谏疏:条陈得失的奏章。
- 21、谏鼓: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的鼓。
- 22、谏官: 谏官jiànguān (1) 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英 imperial censors
- 23、谏词:谏诤的言词。
- 24、谏沮:劝阻。
- 25、谏劝: 谏劝jiànquàn (1) 直言规劝 英 admonish
- 26、谏难:谓冒着危险进行规劝。
- 27、谏鼙:即谏鼓。
- 28、谏囊:犹谏函。借指谏书。
- 29、谏工:谏官。
- 30、谏路: 1.进谏之路。 2.指谏官之职。
- 31、谏过:匡正过失。
- 32、谏说:进谏游说。
- 33、谏宪:指御史。
- 34、谏正:谏诤﹔规劝。
- 35、谏士:谏诤之士。
- 36、谏苑:谏官官署。
- 37、谏楚:春秋时楚孙叔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谏阻楚庄王伐晋。事见《韩诗外传》卷十。后用以为典。
- 38、谏猎: 1.指对天子迷恋游猎﹐不务政事﹐予以规讽。事本《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相如﹞尝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唐贾至《咏冯昭仪当熊》﹕"逐兽长廊静﹐呼鹰御苑空。王孙莫谏猎﹐贱妾解当熊。"清陈梦雷《秋兴》诗之七﹕"争夸鸣镝催红雨﹐喜控归鞍数锦毛。谏猎有书谁入告﹐三年讲武圣躬劳。"后用以指谏止帝王的穷于武事。 2.泛指谏诤。
- 39、谏友: 谏友jiànyǒu (1) 能直言相劝的朋友,即“诤友” 英 a friend who does not hesitate to remonstrate
- 40、谏谕: 1.亦作"谏喻"。 2.劝谏讽喻﹔劝谏晓喻。
- 41、谏笋:苦笋。
- 42、谏章:向皇帝进谏的奏章。
- 43、谏帷:犹谏垣。
- 44、谏院:御史台的别称。 谏官官署。宋初由门下省析置﹐以分隶门下﹑中书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宋司马光有《谏院题名记》。
- 45、谏戒:劝谏告戒。
- 46、谏诫:劝谏告诫。
- 47、谏珂:传说中的鸟名。
- 48、谏郎:即门下侍郎。因其负责"尽规献纳﹐纠正违阙"﹐故称。
- 49、谏列:谏官之列。
- 50、谏坡:谏议大夫。唐时称谏议大夫为"坡"。见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
- 51、谏职:谏官之职。
- 52、谏止:劝阻。
- 53、谏纸: 1.书写谏章的稿纸。 2.借指谏书。
- 54、谏舍:犹谏院。借指谏官。
- 55、谏省:御史台的别称。
- 56、谏折:规劝争辩。
- 57、谏署:谏官官署。
- 58、谏司:指谏官的职位。
- 59、谏猎臣: 1.指汉司马相如。
- 60、谏猎书:指汉司马相如劝谏狩猎的奏章。亦泛指劝谏的奏章。
- 61、谏猎人: 1.指汉司马相如。
- 62、谏尸谤屠:向尸体劝谏﹐向屠伯指责杀牲的过失。喻劝谏无益于事。
- 63、谏鼓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
- 64、谏伐匈奴: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
- 65、谏争如流: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
- 66、谏行言听:直言规劝
- 67、谏议大夫:一个古代官职。
- 68、谏逐客书:《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上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
谏中间的词语
更多>>- 1、敢谏鼓:即登闻鼓。进谏者所击之鼓。
- 2、招谏匦:帝王在朝堂上设置的征求规劝的意见箱。
- 3、百谏图: 1.宋靳东发所绘古今谏诤百事的画。
- 4、纳谏赐金:本则故事。
- 5、从谏如流: 从谏如流cóngjiàn-rúliú (1) 旧时形容君主能很好地听取臣下的进谏,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一样自然 英 readily accept sb.'s correct opinion or advice
- 6、拒谏饰非: 拒绝规劝,掩饰错误。
- 7、正谏不讳: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 8、纳谏如流: 接受规劝像水流一样顺畅。形容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多用于尊长。
- 9、三谏之义: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 10、听谏散鸟:本则。
- 11、微谏不倦:意思是不知疲倦地反复耐心地用委婉的言辞规劝。
- 12、直言极谏科: 唐代科举常选之外有制科。制科不定期举行,由天子亲策,专用于网罗选用特殊人才。类似汉代的举贤良文学、孝廉方正。其中,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最为常见,宋代沿之。
- 13、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 14、晏子谏杀烛邹: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
- 1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此语出自《论语·微子》。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从现在隐去也不迟啊!
- 16、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意思是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掩饰过错。出自《史记·殷本纪》。
- 17、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意思是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掩饰过错。出自《史记·殷本纪》。
谏结尾的词语
更多- 1、鄙谏:谦称自己向对方的进言。
- 2、愎谏: 坚持己见,不听规劝。
- 3、比谏:以事类为比,进行规劝。
- 4、笔谏:谓借用书法运笔的道理讽喻劝谏。
- 5、兵谏: 兵谏bīngjiàn (1) 以武力胁迫的办法向当权者进谏 英 armed remonstrance
- 6、裁谏:制止并规劝。
- 7、陈谏:进谏。
- 8、诚谏:忠谏。
- 9、触谏: 1.犹犯谏。
- 10、从谏:听从谏言。
- 11、杜谏:谏阻。
- 12、犯谏: 犯颜直谏。
- 13、讽谏: 讽谏fěngjiàn (1) 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英 give advance to one's superior;remonstrate with ruler by clever analogy
- 14、咈谏:拒谏;不纳规劝。
- 15、规谏: 规谏guījiàn (1) 以正义之道劝人改正言行的不当之处 例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尚同上》 英 expostulate
- 16、诃谏:厉声规劝。
- 17、几谏: 几谏jījiàn (1) 对长辈委婉而和气的劝告 例 我出“事父母几谏”。打个鸟名。——《镜花缘》 英 admonish (one's senior)
- 18、讥谏:劝谏。
- 19、极谏:尽力规劝。古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 20、大谏: 1.竭力规劝。 2.古代官名﹐掌谏诤。 3.唐宋时谏议大夫之别称。
- 21、二谏: 指明·翟凤翀与郭尚宾。
- 22、风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
- 23、给谏:唐宋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清代用作六科给事中的别称。
- 24、鼓谏:不一定正确的规谏。自谦之词。
- 25、謇谏:直言谏诤。
- 26、降谏: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
- 27、强谏: 极力诤谏。
- 28、教谏: 教导与规劝。
- 29、讦谏: 1.直谏。
- 30、进谏: 进谏jìnjiàn (1) 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 例 忠臣进谏 英 admonish; advise
- 31、拒谏:拒绝规劝。
- 32、距谏:拒谏。距,通"拒"。
- 33、谲谏:委婉地规谏。
- 34、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 35、匡谏:匡正谏诤。
- 36、窥谏: 1.谓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
- 37、列谏:极力劝谏。列,通"烈"。
- 38、论谏: 1.论述讲谏的方法。 2.议论和进谏。
- 39、密谏:暗中对帝王进行规劝。
- 40、面谏:当面直言规劝。常用于臣对君。
- 41、悯谏:谓哀怜并规劝之。
- 42、默谏:暗中进谏。
- 43、木谏:相传尧舜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
- 44、纳谏:(书)(动)接受规劝:自古~昌,拒谏亡。
- 45、逆谏:拒谏,不听从谏阻。
- 46、切谏: 直言极谏。
- 47、劝谏: 规劝谏诤。
- 48、善谏: 1.良好的规劝。 2.谓善于规劝。
- 49、尸谏: 尸谏shījiàn (1) 臣子以死来规劝君主 例 凛然古人尸谏之风 英 death remonstration
- 50、孰谏: 1.谓尽力规劝。
- 51、熟谏: 1.宛转地劝说。
- 52、说谏: 1.劝说﹐进谏。
- 53、顺谏:出言逊顺的谏诤。
- 54、司谏: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选拔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 55、死谏: 冒死进谏。
- 56、四谏:指宋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人为谏官,皆敢直言,故称。
- 57、诵谏: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 2.讽谏。
- 58、锁谏: 1.亦作"鏁谏"。 2.尽忠进谏。
- 59、台谏:台鉴,官名。
- 60、微谏: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
- 61、违谏: 1.违式进谏。 2.不听进谏。
- 62、味谏: 1.橄榄的别名。又称馀甘果,以其初苦而终有甘味得名。
- 63、问谏:谓参与谋议。
- 64、五谏: 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 五位谏臣。
- 65、显谏:谓公开谏诤。
- 66、陷谏: 1.勇于规劝。
- 67、晓谏:规劝使明白。多用于下对上。
- 68、言谏: 1.进言规劝。
- 69、翳谏:犹拒谏。
- 70、用谏:犹纳谏。
- 71、优谏:优人在演戏中进行的讽谏。
- 72、招谏: 谓帝王征求规劝意见。
- 73、箴谏:规戒劝谏的话;规戒劝谏。
- 74、正谏: 直言规劝。
- 75、争谏:谏诤,直言规劝。争,通"诤"。
- 76、证谏:谓直言规劝。
- 77、诤谏:(书)(动)直言别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 78、直谏: 直谏zhíjiàn (1) 耿直劝谏 例 直谏之士几许? 例 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英 advise frankly
- 79、指谏: 指陈事实而进谏。
- 80、至谏:恳切的劝谏。
- 81、忠谏: 忠谏zhōngjiàn (1) 忠诚的劝谏 例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英 expostulate
- 82、中谏: 唐代谏官“补阙”的别称。
- 83、骤谏:屡次进谏。
- 84、左谏:唐代左谏议大夫的简称。
- 85、三谏: 1.三次劝谏。见"三谏之义"。 2.三个谏官。指宋代吴昌裔﹑徐清叟﹑杜范。 3.三个谏官。 4.三个谏官。指明代吴之佳﹑叶初春﹑张栋。见《明史.吴之佳传》。
- 86、闚谏:察看时机进谏。 《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班固 《白虎通》:“闚諫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而復前,以礼进退。”
- 87、小谏: 唐代谏官拾遗的别称。
- 88、哭谏:用哭的方式来劝导某人。
- 89、诚悬笔谏:指唐柳公权以书法进谏唐穆宗事。诚悬﹐公权字。语本《新唐书.柳公权传》﹕"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 90、尺帛之谏:魏牟到赵国见建信君受到宠幸,便就近以尺帛为喻,谏劝赵王。指出:做一顶帽子尚且要选择胜任的工匠,为什么治国反而不去选用贤臣呢?赵国的先王任用像赵奢,廉颇,蔺相如这样的忠良,曾使赵国强盛,敢与强秦抗衡;如今宠幸建信君这样谄谀平庸之人,怎能不亡国败家呢!
- 91、叩马而谏: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 92、犯颜极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 93、犯言直谏: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 94、犯颜苦谏: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当面直言规劝
- 95、犯颜进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 96、饰非拒谏: 粉饰掩盖错误,拒绝规劝。
- 97、魏徵讽谏:魏徵 唐初重臣。
- 98、犯颜敢谏: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 99、公规密谏:谓多方劝谏。公﹐公开;密﹐私下。
- 100、正言直谏:用正直的话向皇帝进谏。
组词大全为您提供谏组词,谏的组词,谏字怎么组词,谏字能组哪些词语,找到用谏字组词的组词,其中谏字在开头的组词有68个,谏字在中间的组词有17个,谏字在结尾的组词有117个。
- 拼音jiàn
- 注音ㄐㄧㄢˋ
- 笔划11
- 繁体諫
- 五笔YGLI
- 五行木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2) 同本义谏,证也。——《说文》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4) 匡正;挽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5) 通“间”。离间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名词(1) 谏官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2)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3) 通“间”。间谍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4) 姓 [查看更多]
J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