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开头的词语
更多- 1、邑廛: 1.亦作"邑"。 2.市廛,集镇。
- 2、邑丞:县丞。 管理公主事务的官吏。
- 3、邑党:乡党。
- 4、邑郛:犹城郭。
- 5、邑郭:城郭;都城。
- 6、邑骇:恐惧不安。
- 7、邑侯: 1.县令。
- 8、邑借: 1.古代辰韩国官职名。
- 9、邑纠: 1.乡官。
- 10、邑聚: 1.村落;村寨。 2.邑人相集聚。
- 11、邑厉: 1.旧时谓县邑设坛祭祀本境内无人祭祀的鬼神。
- 12、邑吏: 1.地方官府的小吏。
- 13、邑僚:县府中的同僚。
- 14、邑怜:不快和惋惜。
- 15、邑邻: 1.邻里。
- 16、邑闾: 1.里巷的门。 2.指里巷。
- 17、邑庙: 1.指城隍庙。
- 18、邑墓:乡邑的陵园。
- 19、邑囚: 1.地方上的犯人。
- 20、邑犬: 1.邑里中的狗。 2.比喻谗毁贤能﹑不辨是非的盲从者。
- 21、邑社:陵邑的社庙。
- 22、邑绅:地方上的绅士。
- 23、邑诵: 1.邑颂。
- 24、邑颂: 1.邑里的歌谣。指民歌。
- 25、邑悚: 1.恐惧不安。
- 26、邑粟:采邑的赋粟。
- 27、邑叹: 1.忧悒嗟叹。
- 28、邑厅:地方的办公场所。
- 29、邑庭:县府的公堂。
- 30、邑屋: 1.古代行政区域单位。 2.引申指乡里。 3.邑里的房舍;村舍。 4.陵邑的房舍。指祠堂。 5.引申为国家神器,政权。
- 31、邑庠: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
- 32、邑金:封邑的租赋税金。
- 33、邑里: 1.乡里。 2.指乡里的人民。 3.乡贯;籍贯。
- 34、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 35、邑邑:忧郁不乐貌。 微弱貌。谦抑貌。
- 36、邑土:封地。
- 37、邑令:县令。
- 38、邑城:县城。
- 39、邑君:地方官。 县君,古代女子的封号。 用为对妇女的尊称。
- 40、邑居:里邑住宅。亦谓聚邑而居。
- 41、邑子:同邑的人;同乡。
- 42、邑乘: 1.县志;地方志。
- 43、邑长:邑里之长。
- 44、邑闬:里门。
- 45、邑业: 1.指商业。
- 46、邑商:地方上的商人。
- 47、邑司:唐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吏。
- 48、邑野:都邑郊野。
- 49、邑菀: 1.郁郁不乐貌。
- 50、邑尉: 1.县尉。职掌一县治安,位在县令之下。
- 51、邑户: 1.封邑和户口。 2.封地上的田户。
- 52、邑国: 1.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
- 53、邑采: 1.采邑。
- 54、邑都:都城,都市。
- 55、邑豪:部族酋豪。
- 56、邑落: 1.村落,聚落。 2.部落。
- 57、邑门: 1.城门;郡邑之门。
- 58、邑客: 1.居住在城镇里的人。
- 59、邑租:封地的租赋。
- 60、邑收: 1.封地的收成。
- 61、邑由:复姓。楚大夫养由基之后,避仇改邑由氏。晋有邑由养真。见□贾执《英贤传》﹑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
- 62、邑老:邑里的老人。
- 63、邑膰: 1.邑,采邑;膰,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
- 64、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
- 65、邑制: 1.古代邑里居民的组织制度。
- 66、邑志: 1.县志,地方志。
- 67、邑入: 1.封邑所收的租税。
- 68、邑士: 1.本县士人。
- 69、邑斗: 1.谓与本邑人私斗。商鞅之法,邑斗有刑。
- 70、邑号:古代六品以上官吏之妻妾的封号。
- 71、邑宇:邑中的屋宇。
- 72、邑姻: 1.同邑中的姻亲。
- 73、邑民: 1.州县的百姓。
- 74、邑主:县邑的长官。
- 75、邑族: 1.封地和宗族。
- 76、邑官:邑丞。
- 77、邑然: 1.不乐貌。
- 78、邑赏:封地和赏赐。
- 79、邑閈:里门。
- 80、邑人: 邑人yìrén (1) 同邑的人 例 率妻子邑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例 谒于邑人。 例 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英 townspeople
- 81、邑中黔:《左传.襄公十七年》:"宋皇国父为太宰,为平公筑台,妨于农收。子罕请俟农功之毕,公弗许。筑者讴曰:'泽门之晰,实兴我役。邑中之黔,实慰我心。'"杜预注:"子罕黑色而居邑中。"宋贤大夫司城子罕肤色黑,家住邑之中,时人呼为"邑中之黔"。后因以"邑中黔"为恤民循吏的典故。
- 82、邑犬群吠:意思是乡邑的狗群起吠叫。比喻庸人对不理解的观点进行群起攻击。
- 83、邑邑不乐: 谓心里郁闷不快乐。
邑中间的词语
更多>>- 1、都邑簿: 1.古代以记载帝京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规模制度为主的典籍。
- 2、井邑田: 即井田。
- 3、石邑深涧: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
- 4、蒲邑三善:蒲邑:蒲县,在河南长垣。
- 5、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 6、香邑溪谷:溪谷 xīgǔ ∶被溪流侵蚀的狭陡的凹谷 ∶通常有小溪或河流的低地或低洼地带谿谷 xīgǔ 山与山之间低陷的地方
- 7、通邑大都: 通邑大都tōng yì dà dū (1) 指交通发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英 metropolitan cities;large city
- 8、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词语解释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 ]⒈ 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引证解释⒈ 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9、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词语解释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 ]⒈ 即使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诚信实的人。谓处处都有贤人。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亦作: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引证解释⒈ 亦作“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引语出《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 丘 者焉,不如 丘 之好学也。’”《汉书·武帝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汉 刘向 《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国语辞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shí shì zhī yì bì yǒu zhōng xìn ]⒈ 尽管只有十来家的小地方,里面也必有讲忠信的人。语出比喻到处有贤人。引《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三国演义·第三五回》:「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
邑结尾的词语
更多- 1、邦邑: 1.指封地。 2.指政区;地区。
- 2、鄙邑: 1.边城。
- 3、弊邑: 1.偏僻的小城镇。 2.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 4、敝邑: 敝邑bìyì (1) 对本国的谦称 例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英 my country
- 5、菜邑:即采邑。菜,通"采"。
- 6、采邑: 采邑càiyì (1) 封建领主所据有的庄园,通常有围墙,包括领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围佃农村舍 英 town (2)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英 fief
- 7、残邑: 指民生凋敝的地区。
- 8、城邑: 城邑chéngyì (1) 城市 例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英 city
- 9、赤邑:古代指京都所治的县。
- 10、楚邑:指古楚国的疆域。
- 11、赐邑:天子或诸侯赐给的食邑。
- 12、辞邑: 1.辞去封邑。借指辞官退休。
- 13、村邑:村镇。引申指故里。
- 14、鼎邑:指洛阳。
- 15、愤邑: 1.亦作"愤悒"。 2.愤恨忧郁。
- 16、忿邑:愤恨忧郁。
- 17、枌邑: 1.指汉高祖故里。 2.南朝宋袁淑为御史中丞时,尝从刘裕拜汉高祖^。后亦泛指故里。
- 18、丰邑: 1.美好富厚的城邑。 2.周文王所作邑,以为都。 3.汉高祖故乡。 4.借指汉高祖。 5.指新丰。在骊山附近。
- 19、封邑: 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 指领地、食邑。
- 20、奉邑: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奉﹐通"俸"。
- 21、郛邑:外城。
- 22、俘邑: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拥有所有权的城邑。
- 23、富邑:富饶之县。
- 24、辅邑:州府所辖的郊县。
- 25、宫邑:指国都。
- 26、故邑:原来的封邑。 故乡所在的都邑。
- 27、郭邑: 1.陵邑。 2.城邑。
- 28、鹤邑:即鹤市。
- 29、户邑:户口与县邑。汉代开始以户口或县邑为封建单位。
- 30、皇邑: 1.帝都;京城。
- 31、畿邑:京城管辖的县。
- 32、郊邑: 1.郊野。 2.道教语。喻人的五脏六腑。
- 33、井邑: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市井。 故里。
- 34、京邑: 京邑jīngyì (1) 京城 例 洞庭之与京邑。——唐·李朝威《柳毅传》 英 capital
- 35、剧邑:政务繁剧的郡县。
- 36、居邑: 1.囤积于城邑之中。 2.泛指人口聚居之地。
- 37、爵邑: 1.爵位和封邑。 2.特指封邑。
- 38、郡邑:府县。
- 39、蒯邑:指商代蒯国,周畿内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蒯乡。
- 40、骊邑:古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
- 41、黎邑:指殷代诸侯国黎国。
- 42、林邑:南海古国名。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公元192年(一说137年)建国。中国史籍初称之为林邑,唐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改称占城。自五代以后,中国正史和《诸蕃志》﹑《岛夷志略》﹑《瀛涯胜览》等书均有记述。十七世纪末亡于广南阮氏。
- 43、陵邑: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山丘和城邑。
- 44、陋邑:僻小的州县。
- 45、禄邑:犹食邑。古代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
- 46、闾邑: 1.犹乡里。
- 47、骈邑: 1.古地名。在今山东省临胊县。 2.指相邻的邑县。
- 48、蕲邑:春秋楚国的邑名。
- 49、启邑:指郡国封号。
- 50、骑邑:驻扎骑兵的城邑。
- 51、岐邑: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古公亶父所建。
- 52、迁邑:指迁出的封邑。
- 53、赏邑:封赏的城邑。
- 54、试邑:谓任县令﹐治理地方。
- 55、税邑: 1.犹食邑。卿大夫的封地。
- 56、叹邑: 1.亦作"叹邑"。 2.感叹悲伤。
- 57、同邑:同县
- 58、呜邑: 1.亦作"呜邑"。亦作"呜悒"。 2.因悲哀﹑愤懑而抑郁气塞。 3.形容声音低沉凄切。
- 59、梧邑:梧邑,春秋郑地,后入晋。在今河南荥阳市区西4公里杨垌村一带。
- 60、辖邑:隶属的城镇。
- 61、闲邑: 1.古代指未被封赐的土地。
- 62、乡邑:上古指乡遂的城邑。犹乡里。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 家乡,故里。 同乡。
- 63、菸邑:枯萎。
- 64、岩邑:险要的城邑。
- 65、伊邑: 郁悒,忧闷。
- 66、阿邑:阿谀逢迎。
- 67、拜邑: 1.拜授邑宰。
- 68、旁邑:邻近的城邑。
- 69、边邑:犹边城。泛指边境地区。
- 70、麃邑:秦邑名。
- 71、朝邑:京城;都市。
- 72、大邑:1.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也用以自称。 2.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3.大的都邑或都会。
- 73、甸邑:京师附近的县邑。 治理县邑。
- 74、都邑:1.城市。2.指京城,京都。
- 75、公邑:国君的直辖地。指釆邑之外的土地。
- 76、官邑:古代帝王赐给臣下的领地或采邑。
- 77、国邑: 1.国都。 2.城邑。 3.汉代诸侯的封地。
- 78、家邑: 古时大夫的采地。
- 79、悁邑: 1.亦作"悁邑"。 2.忧郁。
- 80、立邑:建立采邑。
- 81、内邑:诸侯国境内的城邑。
- 82、塞邑:形势险要的边境城邑。
- 83、山邑: 1.犹山地,山区。 2.山区城邑。
- 84、汤邑: 见“汤沐邑 ”。
- 85、食邑:1.靠封邑租税生活。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3.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 86、市邑:市镇;城镇。
- 87、守邑:为守卫﹑照料而设的居住点。
- 88、私邑: 1.犹封邑。私人的领地。
- 89、堂邑: 春秋·楚地,本名棠。 复姓。
- 90、天邑:谓帝王之都。指京都。
- 91、田邑: 1.诸侯大夫的封地采邑。 2.田野与都邑。
- 92、通邑:交通便利的城市。
- 93、西邑:夏代都城安邑的别称。 位居西面的都邑。
- 94、下邑: 下邑xiàyì (1) 下县。古代县分三等:粮十万石以下为上县,六万石以下为中县,三万石以下为下县 例 弹丸下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英 small county
- 95、县邑:县城。
- 96、虚邑: 1.空虚之邑。 2.名义上的封邑。封君在这些封地上没有征收赋税的经济权。
- 97、烟邑: 1.枯萎。
- 98、野邑:谓民间修建的庙宇。
- 99、遗邑: 1.前代遗留下来的城邑。
- 100、裔邑:边地。
- 拼音yì
- 注音ㄧˋ
- 笔划7
- 繁体邑
- 五笔KCB
- 五行土
基本释义
名词(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2) 古代称侯国为邑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4) 国都,京城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5) (翼翼:整齐的样子)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俾入邑庠。(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12) 旧时县的别称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邑万家。——《战国策·燕策》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16) 居民聚居的地方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查看更多]
Y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