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
拼音:běi tíng
注音:ㄅㄟˇ ㄊ一ㄥˊ

北庭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
3.唐方镇名。
4.指燕京。
5.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6.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引证解释:

⒈ 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復上求灭北庭。”

⒉ 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宋陆游《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诗:“东阁羣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下:“景泰间, 广陵伯刘安守大同,郭登为参将,时英宗在北廷。”
清孙枝蔚《春晚》诗:“送春画阁如南浦,缺雨良苗似北庭。”

⒊ 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唐杜甫《近闻》诗:“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
清吴伟业《送陇右道吴赞皇之任》诗:“移檄北庭收属国,閲兵西海取封侯。”

⒋ 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宋文天祥《正气歌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

国语词典:

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

网络解释:

北庭

  • 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伊州地处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沙州(今甘肃敦煌县城西)与西州之间);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拙。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地入吐蕃。
    • 1、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沙。 
    • 2、南水静雯、北庭涣涣以及林晓彤也不禁窃窃一笑,显然和语若想到一起去了。
    • 3、东荒,西域,北庭,南疆,中土大世界,域外无尽星空。
    • 4、初,河、陇既没于吐蕃,自天宝以来,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长安者,归路既绝,人马皆仰给于鸿胪。
    • 5、北庭府……脑海默默展了幅地图,却发觉没听过这名字,想来百余年,地名更迭,不知也是情理。
    • 6、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

    字义分解

    • 拼音běi
    • 注音ㄅㄟˇ,ㄅㄟˋ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UXN

    [ běi ]

    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

    2. 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

    • 拼音tíng
    • 注音ㄊㄧㄥˊ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YTFP
    • 五行

    (1)(名)厅堂

    (2)(名)正房前的院子:前~|~院。

    (3)(名)指法庭:~长|开~。